7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考察时提出,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这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更是农业实现大跨越的“指南针”。不过,联想到当前农村生产的实际状况,却实在让人产生了一丝丝担忧,不知道,我们未来饭碗里的粮食谁会来生产,谁有能够生产得出来。
在当前的农村,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在家务农的这些老年人中,大都是没有多少文化,没有多少现代化生产技能的人,他们是在找不到更好生存方式下才迫不得已从事农业生产的。而这些老人所用的农业生产方式中,绝大多数都还是用的传统粗放的耕作,对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他们是很少使用,甚至是根本就不会使用。而现在农村的年轻人呢,大部分都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留在了城里就业。有的学习成绩不好的农村青年,中途辍学后,尽管还未到成年的年龄,还是立即到城市去务工,谋取生路了。现在的农村,众多的农村青年走的是从校门直接到务工们的这样一条道路,很少甚至从来没有真正地从事过农业生产。像这些青年虽然户籍上是农民,实际上早已不具备农民的本质了。
那么,在当前农民老龄化的现实面前,我们不得不问:如果我国农村继续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农田将来谁来耕种;我国饭碗里的粮食谁又能够生产得出来;未来我国能够完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哪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农业是解决13亿中国人吃饭穿衣需求的基础产业。我们国家有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如果我们将来连吃饭穿衣的需求都解决不了,那么国家还谈什么发展,什么稳定与和谐?
所以我个人认为,从长远大计看,全社会都要认真学习习总书记“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的论述的深刻含义,高度重视发展农业产业,在制定宏观政策时,要鼓励和支持农业发展,提高从事农业产业经济效益,增强农业产业的吸引力。同时,加大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力争中国农业后继有人,保住我们伟大中国的13亿人民有饭吃,从而保持社会的稳定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