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和“垓下之围”试析项羽的人物
添加时间:2013-08-16 16:46 来源:点击:次
原文作者:汤锦城
摘要: 从《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到“垓下之围”,司马迁以史学和文学的笔触展示了项羽的人格、才干、成功与失败。然而项羽在鸿门宴中坐失良机,垓下战败后他把个人的荣辱脸面看得比远大的政治目标还重要而一错再错,最终悲惨的“自刎”而死。本文通过对《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和“垓下之围”的分析对比,从而展示项羽的悲剧性格及英雄形象。
关键词:悲壮;傲睨 ; 知人善任 ;自矜“《史记》是一个悲剧英雄的画廊,是一部悲剧故事集。”(1)本文试图就《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和“垓下之围”,对项羽的人物形象作一分析。
李长之先生在《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一书中称赞《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精彩的、最炫耀人的文章了!”(2)因为《项羽本纪》的传主“是一种冲破规律,傲睨万物,而又遭遇不幸,产生悲壮的戏剧性的结果的人物。”(3)
在司马迁笔下,“《项羽本纪》是一篇有着史诗般气魄的历史悲剧。”(4)作者在参考大量的历史记载、口碑史料的基础上,选择了几个重要场面,展示项羽的人格、才干、成功与失败。“钜鹿之战”体现项羽的勇敢和决断,读来令人心曳神摇。“鸿门宴”以传神的笔触,写出了项羽磊落的气概,却又坐失良机,最终酿成大错。一出“垓下之围”以凄怆而悲壮的笔调,叙述了项羽的英雄末路:“他高吟悲歌与爱姬挥泪诀别;率领壮士突围,他大呼一声,尾随的汉将惊慌失措回奔数里;他凄然于江东子弟八千渡江而一人生还,断然驻足乌江岸边,以悲壮的笑容迎接死神;他与蜂拥而上的追兵展开肉搏,令人难以置信地斩杀数百人,最终身受重创,从容自刎。”(5)
项羽“年二十四”(6) 即参加了反秦斗争,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功绩;从公元前206年他杀义帝到公元前202年“自刎而死”的5年时间里,他是全国的实际当权者。他本可以战胜刘邦,称帝而治,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但是他最终失败了,成为一个令人惋惜的悲剧英雄。
项羽出身于“世世为楚将”的贵族家庭。在推翻秦王朝的斗争中,他又取得了钜鹿之战的巨大胜利,成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所以他一方面思想保守、恪守礼教;另一方面又骄横放纵、刚愎自用、沽名钓誉、贪图虚名。他不懂得他的政治目标应该是建立一个像秦王朝那样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他没有为实现这个政治目标而奋斗的战略头脑和决断魄力。他遇事不能够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统观全局、权衡利弊;在重大、关键、紧急、事关全局的问题上,他头脑不清醒,没有总观全局、抓住机遇、把握机会、拿定主意、当机立断。他一方面自矜功伐、优柔寡断,另一方面又常刚愎自用、鲁莽行事。因为这样,在同刘邦的抗衡中,坐失良机,以至最后陷入“四面楚歌”的悲惨境地,被迫“自刎而死”。
我们不必罗列司马迁在《高祖本纪》、《陈丞相世家》、《淮阴侯列传》中所描述的项羽的种种悲剧性格,仅从《项羽本纪》中“鸿门宴”和“垓下之围”的记述中就可以充分看到这些。
鸿门宴既是刘、项从盟友转为敌手的开始,也是项羽从胜利走向败亡的转折。因为在这场觥筹交错的宴会上,项羽一错再错,失掉了彻底消灭敌手的大好机会,为自己日后的败亡埋下了种子。“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当项羽听了“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前来报告说的“沛公欲王关中”的话后,“大怒”,当即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这个决策当然是完全正确的,而且以四比一的优势也完全能够“击破沛公军”。可惜,他没有把这个决策付之行动。他的头脑太简单,做事太粗疏了。
鸿门宴放走刘邦固然是一个大错误,但如果以后策略得当也不会导致失败。可惜的是项羽接二连三地犯错误,使自己逐渐陷入被动。就在鸿门宴后不几天,项羽领兵进驻咸阳。如果他有政治头脑,就在咸阳建立项氏王朝,中国历史一定是另一个样子。但他只知报仇雪恨,又一次忘记了自己的政治目标,一到咸阳就杀人放火泄私愤,“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以为这就是自己的胜利。有人向他建议:“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他不采纳,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他选定政治、经济、文化都远不及关中发达的彭城为都城,并且封了十八个王一个侯,犯了重大的战略错误。
“垓下之围”所描述的,虽然只是项羽战斗生涯极短暂时间内发生的事情,但却在爱与恨、血与火、生与死的炼狱里,展示出人物性格最丰富、最真实、最鲜明的一面。“垓下之围”的反复咏叹,使我们窥视到英雄末路的悲哀与眷恋。“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虽再现了项羽勇武过人的英雄气概,但又表明他沽名钓誉的弱点至死也不曾改变。“无颜见江东父老”,虽是项羽义气磊落的品质的真实表白,但又说明他蹈入深深的自责而不能自拔。“吾为若德”,把自己的头割下来当礼物送给人家,在“自刎”的背后,不也能感受到一丝自我解嘲的无奈吗?“天亡我,非战之罪也”的悲叹,说明项羽到死也没有弄明白自己为什么而失败。这才真的是一位刚愎自用、有勇无谋的可悲英雄。
项羽本是有勇无谋、粗犷豪放的一介武夫,“垓下之围”虽也写了他的勇猛过人,如对“快战”中“溃围”、“斩将”、“刈旗”的描写,但司马迁在项羽生命行将结束的时刻,却把更多的笔墨用在了对人物语言及内心世界的刻画上。“当四面楚歌”响起的时候,项羽方如梦大醒,“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轻信、糊涂到如此地步,哪有不失败的道理。一首《垓下歌》,唱出了项羽内心的无奈与悲哀,并且在“四面楚歌”的衬托下,营造出了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为人物命运不可逆转的结局提供了最后的舞台。项羽对部下的一段告白,是为自己做的一个辩解,但却让我们进入到人物思想的深处,看到了项羽悲剧命运的根源。“快战”之后,颇有斩获,项羽还问部下“何如?”其得意和固执之态跃然纸上,让人气也不是,怜也不是。垓下战败后,他本“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也劝他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他如果听从乌江亭长的劝告,或许他是能够重振旗鼓东山再起的;那样的话,中国的历史也将是另一个样子。但是他又一次优柔寡断,他认为他“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他把个人的荣辱脸面看得比远大的政治目标还重要,那岂能不落下“自刎而死”的可悲下场。而虞姬的“美人和之”,阴陵田父的欺骗行为,乌江亭长的肺腑之言,也都从不同侧面折射出项羽命运的悲剧色彩。文章最后有关汉军争夺项羽尸体和汉将封侯的描写,似乎游离于中心之外,品味之下则不然,但“有了这一笔,项羽的悲剧才被渲染的更加惨烈,更加悲壮,更富于历史的深刻性和典型性。”(7)
毛泽东说:“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8)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作为当时实际的最高统治者,没有尽到正确地决策和用人的责任。春秋时管仲告诫齐桓公说:“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用,害霸也;用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9)项羽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做到知人善任。[]
对于一个最高统治者来说,能否做到知人善任可谓举足轻重。纵观中国历史,那些逐鹿中原的获胜者,无不借重于贤辅良弼,远如商汤之伊尹、周武之吕尚;近如始皇之尉缭、李斯,还有项羽的敌手刘邦之张良、陈平。可是,我们在项羽身边却找不到能够发挥类似作用的人才。范增本来是个能够深谋远虑的人才,他忠心耿耿地辅佐项羽,满心希望项羽能够成就大业。他深刻认识到刘邦是项羽的最重要的敌手,所以在鸿门宴开始前,就竭力纵勇项羽对刘邦“急击勿失”;在鸿门宴上又多次以王诀向项羽示意要杀刘邦,“项王默然不应”。他意识到项羽已改变初衷,为了达到消灭刘邦的目的,随即指派项庄“入寿”舞剑,图谋击杀刘邦。范增的决策是符合项羽的根本利益的,但是不被项羽理解和接受,铸成了无可换回的败局。“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不识贤辅、轻弃良弼的项羽果然上当,夺了范增的兵权,赶走了范增,使自己从此一蹶不振。项羽不但不懂得尊重人才、爱惜人才,而且刚愎自用,拒绝正确的意见,连建议他建都关中以保霸业的人因为说了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的话就被烹杀了,面对这样心胸狭窄的人,谁还敢再提什么建议呢?自己没有政治头脑,又不虚心纳谏,自己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焉有不败之理?参考文献
[1]《史记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30页。
[2][3]《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95页。
[4][5]《辉煌古中华?文渊》,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第258页。
[6]引自《项羽本纪》,自此以下凡未作注明的均引自《项羽本纪》。
[7]《高中语文?精品阅读》(全一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5页。
[8]《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0页。
[9]《二十五史?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