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写我真
添加时间:2013-08-16 16:39 来源:点击:次
原文作者:王亦高
摘要: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继续延伸2012年盛行的“材料”与“新材料作文”取向。但考生作文中宿构、默写、套用的情况较严重,模板化、程式化与假大空现象更为普遍。因此,亟需反思急功近利的高考作文教学的严重后果;提倡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语文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写作“原点”、“触发点”,培养学生关心现实,热爱生活的情感,让作文成为一种生命活动过程的体验。
关键词:语文教学;高考作文;价值取向一、作文命题及考生写作特点
2013年高考落下帷幕,每年高考第一堂语文考试一结束,高考作文总会引起社会极大的关注。高考作文是一面镜子,它客观地反映社会发展的进程,反映了中学作文教学的方向,体现了新课标及课改的要求,反映了一代代语文教育工作者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和思想。作文题目中的每一个信息都是学生激活思维和情感,激活文本阅读与生活体验的重要线索,可以说高考作文的命题越来越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而非单纯的语文教学内容。
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继续延伸2012年盛行的“材料”或“新材料作文。”高考作文在经历了从命题形式到话题作文之后,再历经到材料作文的转变。近年来,为了追求高分数,学生的高考作文中开始出现了“八股”倾向,考生作文中宿构、默写、套用的情况较严重,模板化、程式化与假大空现象更为普遍。具体表现有:
内容空泛,言之无物,套路化明显:一般是先引出文章主题,再谈自己见解,最后用古今中外名人名言来证明这些观点。看似义正辞严,冠冕堂皇,可空有华美语言,毫无实质内容,更无思想深度。
编现代故事。或许是受于丹《论语》悟读的影响,于丹老师巧用寓言故事,深入浅出地解析《论语》经典,深受人们喜爱,但不少考生虚构故事,严重脱离生活,内容虚假。本来写故事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文学创作,文学创作可以有虚构,这是一种概括生活,富有创造力的表现。 但是大多数学生的考场作文表现的是粗制滥造,对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陌生,对生活的认识肤浅。
二、考生作文写作倾向反思
写作是中学生展现创新思维的最好的舞台,那种一味只为追求考试拿高分的八股式作文技法训练,只会戕害了学生灵活的思维,随着这种呆板作文训练的泛滥成灾,人们越来越反感,这样到头来反而害了学生。
李镇西老师早就提出: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作文源头更是离不开生活,因此中学的写作训练更应针对现实生活,学生用客观的发展的眼光看世界,在加深对社会认识的基础上,考生的作文才会具有社会价值和思想价值,具有认识的深广度,在加深对社会认识的同时写作能力也才得以提高。
可喜的是,2013年的高考作文命题[2013年各省市高考作文题(略)],作文命题回归生活化的表现非常明显,无论是写作内容,题材确定,还是主题范围,都紧贴生活实际,社会热点,考生也因而拥有了高度自主的立意权和自主选择,更能体现学生文学的基本功和素养,为考生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写作空间,也有效地防止了考生宿构、套作。不幸的是,不少考生也有不少网友,直呼今年作文难写,除了考生对“新材料作文”材料解读的困难之外,最主要的是,我们的学生对生活还缺乏体验、积累和感悟。
三、作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正本清源,语文老师又如何培养学生才能,适应新课标下的考场应试作文教学呢?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应回归生活的价值取向,优化作文体验进程,关注学生心灵成长。叶圣陶说:“源头很密迩,很广大,不用外就,操持由已,这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课标也清晰地阐释了作文的价值取向,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指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高中语文课标指出:“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然而现实矛盾的是,应试教育下沉重的课业负担使我们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竟成了一种“奢侈”,这是多么强烈的反差和讽刺呀![]
为了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语文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写作“原点”“触发点”,培养学生关心现实,热爱生活的情感,让作文成为一种生命活动过程的体验,而不是为作文而作文,要善于见微知著,从平凡中挖掘不平凡的意义,捕捉普通生活情景的升华点,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关心学生在文化活动中的兴趣、情感,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来帮助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思考现实生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不是“躲进书斋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那种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的作文,越来越受阅卷老师的打击,通过实践积累学识,锻炼才能,提升品行,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形成优化的文化心理和高尚的人格。
本来,中学作文不同于一般的学科知识学习,它是学生心智的反映,是学生人格的内涵的体现,是学生情感的抒发,所谓文如其人。可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写作教学只偏重于“技术”操作,偏重于抽象、概括、提炼等逻辑思维训练,让学生戴着面具虚假为文,作文过程,就是学生瞎编虚构的过程,这样,鲜明的人文性枯萎了,鲜活的个性凋零了,所以学生学语文最怕写作文,有的放矢,在平时的写作指导中就要引导学生开放心灵,表现自我,张扬个性,既注重个人的情感体验,又凸显民族时代文化的心理。
所谓“文化心理”即“民族历史形成的生存条件的内化和民族的观念形态是文化在社会中人的心理中的凝结沉淀,是由共同的文化背景所塑造、陶治而成的共同的基本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模式、致思途径和价值观念诸方面所形成的有机总体结构。”在时代洪流中,引导学生高扬时代弦律,具备鲜明个性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情感方式和价值取向。这才回归到教育的正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生的作文也就与做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了,作文就是中学生心灵历程的记录,是灵魂洗礼的过程,也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历练手段。
说真话,抒真情,思考生活,亮出心灵的鲜活与坦荡,这是作文教学回归生活的价值取向,语文老师要多鼓励学生思考人情世态,关注社会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对于自我、对于生命、对于生活、对于世界的感悟和思考,只有这样,我手写我真,我们的学生才能在考场上驰骋想象,尽情发挥!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