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理论前沿 > 论文在线 >
思想品德课预学策略新探
添加时间:2013-08-16 16:36    来源:点击:

原文作者:汤多宽

  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是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指标。长期在一线工作的思品教师,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体会:课堂上让学生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很困难,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更是难上加难,一不小心,就掉入唱独角戏的泥潭。个中原因,当然很多,单就思想品德课程的特殊性来说,缺失课前预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现实情况是,部分家长、学生认为思品课是所谓的“副科”,再加上现在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让他们课外抽出时间来预学,很多学生做不到,就是预学,也只能是“匆忙、疲惫地应付”。这样以来,课堂上大部分时间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听、学”状态。那么,如何把“课前预学”有策略地搬进思品课堂,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并进行了多年的尝试,因而摸索出了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使思品课堂“活”了、“火”了。
   一、精简预学内容,增强时效
  把原本放在课外的“预学”搬进课堂,直接导致教学时间的短缺,这是我们课堂教学时首先碰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思想上要树立新课改的教学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才能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心理学角度说,在预学过程中,如果能及时发现疑难点,就可以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一个兴奋中心,即处于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状态,这种状态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指引学生感知、思考、理解,直到疑难问题的解决,这样就自然增强了学习的时效性。
   那么,怎样让“打折”的时间够用呢?这就要求我们思品教师一定要让学生预学的内容更有针对性。课前我们教师要作出合理的规划,就预学内容要做到简练精致。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预学时,可以针对某一框题的一个知识点,也可以就相关“情景、案例”、“相关链接”而展开探究,以提高学生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果。
   比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合作!竞争!》这一框题时,此框主要讲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在合作中竞争?二是如何在竞争中合作?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光请学生默读一遍就可能要占去小半节课时间,而且这两个问题好似“绕口令”,学生容易陷入“迷魂阵”,怎么办?我们可以采用循序渐进,各个击破的办法加以解决,首先共同探讨“如何在合作中竞争?”(强调此问题的中心词是“竞争”),在此基础上再来探讨“如何在竞争中合作?”(强调此问题的中心词是“合作”),进而让学生明白“团队精神”内涵和重要意义。再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隐私和隐私权》这一框题时,篇幅也较长,于是,一上课我就给学生五分钟时间阅读教材P48第一个案例,并思考相关问题:1、明星个人的私生活都是隐私吗?2、隐私就是丑事吗?3、该报刊登明星的年收入和婚恋情况是否构成侵权?在此基础上,再来探讨“隐私”的内涵和“隐私权”的真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看似学习的内容变少了,实际上学习的内容更“实”了。预学针对性的提高,使得学生对于教师的提问,产生了更大的共鸣,师生处于良性的互动状态,学习效果自然很好。
   二、变革预学方法,提高效率
  学生在课堂上预学效率不够高,是我们遇到的第二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引导学生变革预学方法,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教是为了不教”,为此,我们必须变革预学方法,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更加适合于我们在课堂上的实践应用。
   传统的预学方法很多,比如“读、查、思、写”四字预学法,要求学生按照这四步进行预学:“读”,着眼整体,勾画重难点;“查”,查阅资料,调查走访;“思”,思考预学目标提出的要求,思考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写”,写出预学笔记,列出疑难,总结收获。这样的方法,在课堂上运用显然不行,笔者在总结众家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使用“三步预学法”,效果较好。这三步是:浏览、质疑、解析。“浏览”就是让学生把指定的预学内容读3遍;“质疑”就是提炼问题,让学生把重要的句子改成问句,即加上“是什么”、“为什么”或者“怎么做”;“解析”就是解答自己提炼的问题,分析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比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一框题时,首先让学生预学“计划生育关乎国计民生”这一子目,学生在浏览相关内容3遍后,自然就列出一些问题:1、我国人口的特点是什么?2、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要求和意义分别是什么?……有些问题的答案课本上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有的难点学生可能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有位同学情不自禁地举起了手,请老师分析一下“为什么说从本质上讲,人口问题就是发展问题?”。“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充分思考,主动提问,学习效率自然就高。[]
   三、创新预学形式,激发兴趣
  课堂上有计划地预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长期单一的预学形式,难免使学生“审美疲劳”。从心理学的动机激励原则来看,学生的思想、信念以及丰富的内心世界,既能有利于学习,也会干扰思维质量和信息加工。内部动机是由新异刺激、个人兴趣等因素引起的,并为个人选择和控制提供动力。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创新课堂预学形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是对“预学”的时段,可以作灵活的安排。预学一般安排在课堂的前十分钟,也可以稍稍地推后,在教师做一段情境渲染,让学生感动起来,然后再预学,这样的“稍稍推迟”,预学的效果可能会更好。当然,偶尔还可以放在课堂的最后十分钟,如果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与下节课有很好的关联性,在这样情况下,准确把握好教育的契机,及时作有针对性的预学,会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期待。比如,在完成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框题教学任务时,可以适时提出这样一些问题:1、我们中学生应该如何面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挫折?2、如何理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3、你认为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有哪些?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能够引导学生立刻沉浸到对下一框题《挫折面前也从容》相关材料的品读之中。其次是对“预学”的种类,可以作灵活的选择。有提问式预学,就是把相关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预学解答;有自主式预学,就是按照既定的预学步骤自主预学(如上述的“三步预学法”);有学案式预学,就是在课前,教师设计好专门的《预学卡片》,根据《预学卡片》内容,学生有条不紊地推进(我们学校思品教师从2003年开始,一直在尝试制作、运用《预学卡片》,其相关资料已汇编成册,并与2011年10月荣获安徽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教育家吕叔湘说过:“学生的学,应当由被动地学向主动地学转化”,“变教师的外部给予为学生的内部求索”。把“课前预学”有策略地搬进思品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探究者、体验者、合作者、表演者,高效课堂应该离我们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