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农村劳务输出已成为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目前我国的农村劳务输出还缺乏合理规划,存在一系列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无序状态。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对农村劳务输出进行合理规划,提升劳务输出水平,以此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70%以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当前的一个重大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劳务输出成为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农村劳务输出的合理规划,对农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劳务输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所谓劳务输出,指的是劳动力资源在区域间的流动与转移,是劳动力的一种空间流动,包括国际劳务输出和国内劳务输出两种形式。就国内劳务输出而言,它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稳步进行,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和完善而出现的。有学者把劳务输出称为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泛实行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之后我国农民的第三大创造”①。农村劳务输出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增加农民收入。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农村在外务工人员已达1.6亿左右。以四川为例,2011年四川全省农民所得总额4144.38亿元,比上年增加642.45亿元。农民外出劳务收入1567.88亿元,比上年增加256.92亿元,外出劳务使农民人均所得增加378元,占农民人均所得增加额的比例高达40.1%。②作为一种风险小、见效快的增收门路,劳务输出已成为当前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径。
促进农民就业。当前,农村劳动力过剩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瓶颈。通过劳务输出,可以有效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劳务输出大省四川,2011年全省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300.5万人,其中省内转移1091.7万人,省外输出1205.2万人,境外劳务3.6万人③,通过劳务输出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通过劳务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可以有效减少农村人口的比例,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1.67亿农村务工人员及其家属在城镇居住6个月以上,占城镇总人口的27.5%。全国农村外出就业人员已达1.45亿,农民工数量相当于城镇就业总人口的46.7%,已成为我国城镇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④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当前,我国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工业化的快速推动,城市经济发展获得较快发展,而农村尤其是西北边远农村经济发展普遍较慢。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到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务工,能有效增加务工农民收入,开阔务工人员眼界和视野,提高农村消费水平,带动农村经济繁荣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协调有序发展。
提高农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劳务输出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村的物质生活水平,使农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通过劳务输出也有效提高了农村的文化生活水平。外出务工人员给农村带来了新的生活理念,他们把一些城市的生活方式带入农村,使农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原先只能在城市看到的一些文化设施,如电影院、图书室等逐渐在农村兴起,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