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又称洋芋、土豆、地蛋等,几百年从南美洲安第斯山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来到剑川的山区安家落户,成为本地化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在剑川山区,由于海拔高,在2600米以上,气候冷凉,农作物品种单一,长期以来,主要栽培以马铃薯为主,马铃薯也是山区农民粮菜兼用的农作物及主要的经济来源,但由于产量低,路难走,一般山区村距县城或集市都有20多公里的山路,且无交通工具,农民没有条件把马铃薯外销出去,外商也很少进山收购马铃薯,因为没有交易,所以马铃薯成了山区农民的主粮,山区农民还调侃“早上吃洋芋、下午吃土豆、晚上吃马铃薯”。
从2005年开始,剑川县农业人在充分调研及论证剑川山区马铃薯发展方向后,提出了建设脱毒种薯基地的建议,得到了省、州农业部门及马铃薯专家的大力支持,在项目支持下,农技部门生产原原种,按“一分地工程”发放给山区农民进行扩繁,“一分地工程”就是把原原种按500粒装袋后发放给农民扩繁,每袋种1分地,农户连续扩繁3年后就可以覆盖自家的田块,户户覆盖脱毒种薯后,就成了山区的种薯基地。到2013年,已在金华镇和甸南镇的山区建成了种薯基地1.5万亩,年生产优质脱毒种薯2.4万吨,可以满足12万亩商品薯的生产用种,种薯外销到周边县市及德宏、怒江、保山、思茅等地州,2010年剑川种薯还被农业部优农中心定为出口缅甸的种薯,剑川也成了云南省的优质种薯基地之一。
现在山区农民笑了,使用马铃薯脱毒种及高产栽培技术,马铃薯产量、质量提高了,价格涨了,路畅通了,村里外出的路已修成了水泥路或柏油路,外地马铃薯收购商纷至沓来,本地新成立的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也积极按外商的质量标准组织收购马铃薯,在马铃薯采收期,山区就成了热闹的马铃薯交易集市,农民从地里收回的马铃薯可以直接卖给马铃薯收购商,也不用背回家。一般山区农民人均耕面积在5亩以上(包括承包面积和社会面积),户均马铃薯耕面积在10亩以上,马铃薯平均亩产从以前的几百公斤到现在的1600公斤,价格每吨2000元,亩产值已达3000元以上,一般山区农户每年的马铃薯收入都有好几万元,有些面积多的和种粮大户,马铃薯的收入已在10万元以上。如今山区农民富了,盖起了新房子,有些还盖起了小洋楼,以前山区的农民羡慕坝区的,而今坝区农民对山区的农民羡慕不已,因为马铃薯已成了剑川山区农民致富的“金蛋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