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是柞蚕生产历史较为悠久的省份,也是蚕业生产最具特色的省份,在柞蚕良种繁育及蚕业综合利用方面始终居于领先地位。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优势、品种优势和技术优势,吉林省繁育的柞蚕种一直是全国各柞蚕主产区的用种首选,蚕种的质量与销量始终处于全国各柞蚕主产区的首位。随着“生态省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五大一强奋斗目标”的提出,作为特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蚕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桑蚕生产以及蚕产品深加工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省商务厅作为全省茧丝绸行业的主管部门,坚持大力扶持蚕业科研单位和相关企业,积极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产、学、研”联盟发展。以吉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为科技主体,带动辽源瑞福寿食业有限责任公司、敦化市蚕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相关企业,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共获得“特种茧丝绸用——家蚕黄茧限性品种示范推广”、“柞蚕浅色茧优质新品种产业化开发”、“吉林柞蚕产业化发展关键性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国家茧丝绸发展专项资金项目7个,累计获得经费支持400余万元。通过平台的搭建和资金支持,使吉林省蚕业产业链条拉长,蚕业事业的发展有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科研实力及成果水平不断提升
吉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是吉林省专门从事蚕业研究的科研单位,承担着吉林省乃至全国的蚕业科研重任。成立以来,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相继培育出了多个优良柞蚕品种,研究并推广多项实用养蚕技术,其中的“自然柞林养蚕丰产配套技术研究”是吉林省新的科研成果,该项技术不需对柞树进行轮伐更新,可直接在自然柞林的大树上饲养柞蚕,实行“林蚕兼营”,有效解决了困扰柞蚕生产多年的林蚕矛盾,为吉林省柞蚕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蚕业综合利用研究不断深入
在蚕业综合利用方面,吉林省一直居于全国的领先地位。“柞蚕优质生物茧繁育及综合应用技术”在农、林生物防治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利用柞蚕生物茧繁育赤眼蜂、平腹小蜂、啮小蜂等,可对玉米螟、松毛虫、美国白蛾等十几种农业和林业害虫进行生物防治。2012年,吉林省防治玉米螟面积达3700万亩,仅此一项为吉林省挽回粮食损失近15亿千克,使农民增收30亿元。
对蚕场及柞树进行综合利用,也是吉林省蚕业发展的新举措。在蚕场中利用高大柞树饲养柞蚕,底部种植中草药和食用菌,形成立体经济,可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因养蚕需要而轮伐下来的柞树枝粉碎后,还可用作培养基培育黑木耳、灵芝、天麻优质食药用菌,目前吉林省东部山区每年用柞木粉作为培养基栽培黑木耳约20亿袋,农民纯收入24亿元左右,其中蚕场柞木利用占10%左右。以柞蚕卵、幼虫、蛹、蛾四个形态为原料,研发出的蚕蛹虫草、蛹虫草纳米粉胶囊、蛹油软胶囊、蛹蛋白粉、免疫多肽、神虫本草胶囊、丝素保肝醒酒胶囊等十几个中试产品,均具有明显的保健作用。
蚕业科技兴农成效显著
蚕业作为吉林省特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在科技兴农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延边州的5个县依靠柞蚕养殖进行科技扶贫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截至目前,已建立科技扶贫示范点16处,科技扶贫示范户500户,年指导农户养蚕3000户,平均每户增收8000元以上。此外,吉林省的蚕业科技人员还通过“冬春科技培训”、“送科技下乡”、“三帮扶”等活动,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跟踪服务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基层蚕业技术人员和养蚕农民的技术水平,使吉林省农民每年通过柞蚕养殖实现收入约2.8亿元,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据悉,白城市组织实施的“瀚海桑田”工程是继水稻开发后的第二次大型绿色产业开发项目,规划用大约6年时间完成桑树经济林面积100万亩,建设桑树良种繁育基地950亩,建设年供种30万张的蚕种场,建设年产2500吨的缫丝厂,建设年产50万吨干饲料的饲料加工厂。实现农业产值2亿元,在此基础上,扩大面积,延长产业链,配套建设蚕种厂、蚕茧站、蚕具厂、缫丝厂和饲料加工厂,可解决20万城乡人员就业,可实现工业产值3.55亿元,从而实现桑蚕开发工农业总产值5.55亿元的目标。
优化布局实现蚕业产业化
据吉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负责人介绍,吉林省相关部门正积极对蚕业进行产业布局设计,计划兴建蚕业生物科技产业园区,实现蚕业资源的综合、立体、多方位开发,产业化经营,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将通过创建蚕业资源综合、循环加工园区,建设柞蚕种源基地和蚕产品研发基地,保护和有效利用柞蚕种质资源,不断培育新品种,研发新产品、新工艺,加大柞蚕良种良法的示范推广力度;建设蚕业生产原料基地,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民增收,壮大县域经济发展,多渠道扩大城乡就业;建设农民培训和高等院校教学实习基地,全面提高农民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传承弘扬丝绸文化,开拓北方蚕业文化,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集品种基地、原料基地、产品基地、研发基地、教学示范基地和观摩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性农业开发,提高蚕业经济效益,改善蚕区生态环境,促进柞蚕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