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魅力乡村 > 亿元村 >
添加时间:1970-01-01 08:00    来源:点击:

  福保村地处滇池边的一个半岛,距昆明城区10公里;现有农户909户,总人口2613人;面积2.2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积0.52亩。改革开放以来,福保村抓住发展机遇,不断壮大集体经济,逐步由一个落后的小渔村变成了如今富裕、和谐、文明的小康示范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路子。2005年,全村集体企业营业总收入达到5.9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拥有福保彩印包装厂、福保文化城等12家村办企业,固定资产达8.6亿元。近几年来,福保村因产业转型,创新发展文化产业而充满生机和活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先后荣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十佳小康村”、“中国民俗文化村”、“全国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一枝枝纯白如雪的马蹄莲,在碧绿的叶片衬托下,盛开在漆黑的污水中,而这令人掩鼻的污水经过一塘一塘的马蹄莲、柳树、水芹、菖蒲等植物的吸收分解,到入湖口时,已经变得清澈透明了。这是近日记者在昆明市官渡区六甲乡福保村“海河入湖口人工生态湿地”看到的一幕。这也是该村建设生态水乡文化村,重塑福保品牌的第一个举动。
  福保村党委书记、主任杨明介绍,这25亩湿地的成功试建给福保人增添了信心。该村正在制定新的发展规划——建设生态水乡文化村,其中,滇池沿岸的生态湿地将有200亩。杨明说:“福保要有新发展,但是,保护滇池是第一位的。”据了解,即将浮出水面的福保村发展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规将未来的福保定位为滇池生态水乡文化村,并制定了分步实施计划。在产业方面,施行集中规划,异地搬迁可能造成污染的企业;培育壮大包括学校、文化企业等在内的无污染新兴产业区;改造福保文化城,提升其经营档次,为福保村进一步展示滇池历史,发掘水乡文化,最终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而搭建平台。在建筑布局上,将突显滇池农家的传统风貌,打造以小桥流水新农家吸引游人的昆明新农村形象。
  另外,作为新福保建设的一出重头戏,村里目前已投入上千万元资金,紧锣密鼓地在福保文化城建一座可容纳1200人同时观看表演的水上剧场。该剧场聘请了国内外优秀的专业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并引进国际先进的灯光、音响设备,计划今年5月开始接待游客。届时,如梦似幻的舞台艺术效果、500名演员同台表演的庞大阵容,以及古滇文化的尽情演绎,都将牢牢吸引您的眼球。
  住在别墅式楼房里的福保村新一代农民,如今很少有人会唱这首民谣:“住在滇池边,吃饭要靠天,无雨遭干旱,雨来又被淹。”这是20多年前那个贫穷、落后、闭塞、“靠天吃饭”的小渔村的真实写照。如今,小渔村已变成了“云南小康示范第一村”。去年,福保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多元,上缴国家税金逾1500万元。徜徉在小康美景中的福保农民并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他们把目光投向同样从落后的小渔村发展起来的深圳。他们看到,深圳通过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使文化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推进器,创造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深圳现代文化,创造了响当当的“深圳”品牌。福保人开始意识到,将文化与经济有机融合,开发文化产业、打造特色“福保”品牌,地方经济和社会可以获得持续不竭的发展动力。农业方面,结合昆明城市的蔬菜供应需求,多年以前便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建起了韭菜基地。工业的发展为农业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20多年来,乡镇企业总收入增加了500倍,该村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田间作业机械。去年,粮食平均亩产达1080公斤,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多元,每个劳动力创造税金1万元。1993年12月,胡锦涛同志就视察过福保村,对福保提出了发展要求。通过10年的艰苦努力,如今,福保已建设成为“云南小康示范村”、省级文明示范村、全国“五个一”先进文明村、“中国民俗文化村”……由村委会进行统一规划,分三期盖起了450多幢规范、新颖的3层别墅式楼房,以及改造一新的道路,两旁的绿树和鲜花反映出富足了的福保村民更高层次的追求。
  去年,村里投资1200万元,新建了福保北路、福保东路,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得到更大改观,小康村靓了。
  75岁的范志老人一家5口,不久前搬进了第三期新别墅式楼房,三世同堂。老人说,他的前半生是在滇池上打鱼摸虾,艰难度日。改革开放以来,茅草房变成了土坯瓦房,没几年,又搬进了砖瓦房,现在是他这一生中第四次搬家了,搬进了建筑面积510平方米的别墅楼。他介绍说,建房所花的30多万元资金是向村里借的。因为企业分红、种韭菜收入都不错,30多万元住房借款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多少压力。
  村委会明确提出,95%的村民必须实现就业,这个目标年底可以实现。
  到过福保村的中外客人,无不对这个“小渔村”所取得的骄人业绩赞叹不已:中国农村共同富裕的典范,中国西部农民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