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将至,这个季节,粽香压过了惆怅。粽香后,是否还会体会楚辞的韵味,是否还能追忆屈原的爱国情怀?
■端午之惑:拨开云雾
端午前后,曾经淹没过屈原的汨罗江已经被提得太频繁,能唱楚辞的文怀沙先生也已经淡出人们视线,此刻,人们还应该如何?刻画过屈原风骨的陕西著名画 家王西京说,是时候该仔细了解传统历史了,是时候拥有自己对社会的独立思考了。爱国,在现今社会已经不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爱国,在现如今也不是打倒权威然后继续迷惘。爱国应该是拥有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然后守护我们的文化。
当韩国对中国传统节日抢先申遗的时候,当日本对小学生已经开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时候,中国终于开始了国学热。国学应该热,让更多的人拨开云雾领会它的经典。“在这个端午来临的时候,不妨读读楚辞来追忆屈原。”王西京这样说。
■内心还有几许文人情怀
读书、诵诗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奢侈,也许是大家都被生活折磨掉了对诗歌词赋原本的欣赏喜好。在几次诗朗诵会上,看到一些爱诗的年轻人,他们的热情与诗意感染了周围的观众,那种发自众人心底的共鸣让人振奋。毫无疑问,那是每个人内心存留的中国式的、隐忍的文人情怀。不要让这点光熄灭,不要让它蒙了灰,借着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这些传统节日,点燃心中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热爱土地,热爱生活
说起屈原,似乎更多的时候已经成为爱国的代名词。细品端午节,或悲悯、或豪迈,从屈原开始,到后来的仁人志士,都是一段段不朽的爱国情怀。尽管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对爱国情怀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其中饱含的感情却千年不变。就像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写的:“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没错,为什么我们还在怀念这些传统的节日?因为我们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这种方块字的文化魅力。本报记者 富筱琦
重视民族文化
又快到农历五月初五了,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就要到了,端午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其中以源于纪念屈原的传说流传最广。
不论端午的起源是否是为了纪念屈原,和其他中国传统节日一样,端午节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端午这一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有些渐渐淡出人们生活,只要一提醒,大家都知道,再聊两句,不是吃粽子就是赛龙舟。相比韩国“端午祭”的成功申遗和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普及,我们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太少了。
其实,不只是端午,正月闹灯、清明踏青、中秋赏月、重九登高等节庆活动,这些文化传统,既记录了我们民族的历史,又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认同,也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
因此,我们要从积极意义上挖掘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努力传承和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和艺术,让中华民族文化生生不息!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