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综合资讯 > 特别报道 >
粽滋味历史情民族情中国情
添加时间:2009-05-27 02:32    来源:点击:

  又是端午,从最初祭祀爱国诗人屈原到如今悠闲小长假,虽说浓墨重彩的部分渐渐淡去,但是大家共有的情结,已跨越年代、地域和国界,使得端午的味道依旧绵长和不舍。

  ■历史的味道:粽子是时代进步的产物

  西北大学教授、民俗专家韩养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粽子被作为祭祀屈原 的食品,最早的史料记载出现在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中。

  韩养民说,在盛唐时期,粽子已经变得十分流行,而且制作过程吸收了很多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形状有锥形、菱形,并且出现了豆沙馅料;到了明代万历年间,守旧的经济政治制度被革新,有专门的人做起了端午节的粽子和龙舟产业。清代,广州一带的粽子产业更加成熟,已经远销南洋各国。

  在韩养民看来,“民以食为天”在过节的时候显得尤其重要。从节日的起源来看,很多食品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如粽子、月饼和饺子等,有了美食的衬托,亲友聚会就会显得很温馨,在大家抚今追昔的时候,特定的食物味道,最能让人体会到节日的亲切感。

  ■民族的味道:粽子给海外游子心灵抚慰

  著名文艺评论家、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肖云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即便每天都能吃到粽子,消毒水也早已代替了艾草的功能,但全世界的华人,都能通过端午这样一个节日找寻到同为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

  肖云儒说,虽然甲型H1N1流感全球蔓延,但端午好像是给所有华人的手机发了一个信息,即使远隔千山万水,只要接收到这样一个信息,就可以找到很强的归属感,心灵深处得到抚慰。

  ■家的味道:粽子传递亲情关爱

  在游子的心中,妈妈手工包的粽子,永远比超市里卖的要好吃。

  在西安高新区工作的张先生是河南人,经常忆起儿时和父母亲一起过端午节的情景:“那时包的粽子很香很甜,还加了蜂蜜。”张先生说,昨天还接到母亲的电话,她叮嘱我:“给媳妇说吃粽子时要记着加点蜂蜜,这样才地道。”在张先生看来,蜂蜜粽子已经变成了亲情的味道,小的时候妈妈做给儿子吃,现在传承到了爱人这里。

  在西安工作的唐先生是四川人,前几天收到爸爸从家里带来的粽子,是他最爱吃的肉粽子,妈妈亲手包的。唐先生说,当时他的眼眶都红了,离开家快十年了,爸妈还在端午节为自己包粽子、送粽子。

  ■世界的味道:粽子让地球越来越小

  在西安一家外企担任董事的英国人Ogu在西安生活了五年,他认为西安和四川美食很对他的胃口。提起粽子和月饼这些经典的Chinese Sweets(中国甜食),Ogu说,中国粽子和月饼的传说和外观,让他觉得很神奇,特别是粽子,用一片叶子,便能包裹一团糯米和一些食材,这是一件很有技术含量的事情,他很想找一位会包粽子的中国老师教教他。

  Ogu说,最让他觉得神奇的地方是,在英国和西安,很多美食做法不同,但味道惊人的相似。特别是辣椒和醋的应用,在陕西吃面条,感觉像是回到了家乡。因为美食,Ogu没有身处异地的感觉。他说,已经因为美食爱上了西安。

  在西安一家杂志社工作的美国人马丁认为,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几乎每一个节日,都和一种美食密不可分。在中国,过年吃饺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在西方,感恩节、圣诞节吃火鸡,节日美食几乎成了全球共同的标志。马丁说,这个端午节要回国参加哥哥的婚礼,如果在唐人街发现了粽子,他会很开心,因为粽子让这个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了。

  ■中国的味道:改良版粽子可以代表中国

  香港美食家欧阳应霁在书中写道:“味道是一种神奇而又实在的东西,介乎情感与理智之间,十分个人,如此说来,味道也是一种载体、一个平台,一次集体与个人、过去与未来沟通对话的机会。”

  记者和一些外国朋友聊起美食,即便语言方面有一些不顺畅,但味道却让大家彼此都很熟悉。说起中国甜食,他们印象深刻的有月饼、汤圆和粽子。相比之下,外国朋友对于月饼的熟悉程度大大超过了粽子。

  对此,韩养民认为,粽子走出国门,受到欢迎是完全有可能的。首先,芦苇叶包裹着糯米的形状和味道就很中国,非常吸引外国朋友;其次粽子还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但是,要想让更多国家的朋友喜欢粽子,在味道方面,要根据当地的饮食和宗教习惯,做一些调整。比如说KFC到中国,在味道方面一直在做探索,争取做出中国味道。本报记者 尚璟

  别称最多的传统节日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夏节、五月节、菖蒲节、龙舟节、浴兰节、解粽节、粽子节、女儿节等等称谓。

  端阳节:据 《荆楚岁时记》记载,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故有浴兰节之称。

  解粽节:古人端午吃粽子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