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421”家庭中的“4+2”,围着一个“1”转来转去,事事小心,时时注意。 可是在这样的庇护下,孩子出现的各种性格、心理问题反而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严重的孤独、多动症、心理焦虑等情况。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从小就处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中健康生长呢?这需要家长的反思和实践。
■我家小宝贝总爱一个人玩
场景一: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围着已经4岁的小小跑来跑去,原来是一大家子在哄她吃饭,可是小家伙还是不听,好动得经常一整天忙于玩而不吃饭,也很少睡觉。
场景二:又是一个周末,两岁的扬扬已两天没有出门了,她一个人在家里玩,一会吃零食,一会推出摩托车骑着玩,一会又一个人在小房子里堆积木、翻故事书,一个人又当老师,又当小朋友,自言自语“过家家”。扬扬的妈妈说,孩子现在很少和别人玩,总是一个人玩,有时出去,别人和她打招呼她都会哭。
场景三:3岁多的小丫丫能歌善舞,能言善辩,一个人或在嘈杂的环境下表现都很好,但一到正式场合就变得很胆小,甚至有意躲避这样的活动,自尊心过强,表现缺乏安全感,找心理专家一问,说孩子有焦虑的表现。
这些孩子的表现,或多或少都和性格、心理方面有关,很多家长在一起交流的时候也会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些很怪异的行为习惯,令家长不知如何是好,更不知道该如何去纠正这些习惯。
■家长初始教育影响幼儿心理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觉:平时看了很多有关幼儿、儿童教育资料,说起来头头是道,可是一遇到自己的孩子有这样那样性格或心理的不良表现,却不能理智地按照书本上的指导对待孩子,有时因为和长辈在观念上的不同,对待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也只好听之任之,其实,孩子的心理行为表现往往和家长初始教育有关。
儿童行为心理学硕士、省妇幼保健院儿保科高雪婷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儿童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学龄前儿童的情绪、情感虽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皮层下中枢的活动仍占优势,情绪易激动、不稳定,有的孩子离开母亲太早、家长过于溺爱、环境因素影响等都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异常行为,如咬指甲、吮吸手指、爱发脾气、分离性焦虑、夜惊、攻击行为、过于依赖、入睡困难、孤独症、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很多孩子的这些表现都是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
高雪婷指出,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独立,孩子其实特别能知道如何“钻空子”,大多数的行为与家长在初始阶段没有采取正确的教育引导方式有关,让孩子误以为自己的方式是正确的。
■亲子教育长期关爱是关键
小家庭越来越多,孩子在家里玩伴越来越少,所以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人际交往方面的行为和心理异常,家长应该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他们的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给孩子多找玩伴一起玩,对孩子积极关注,并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处理。
高雪婷指出,孩子平时胆小可能是因为不知如何和其他人交往;攻击别人有可能是掩饰自己的胆怯,或者出于好奇;发脾气可能是孩子不知道如何表达感受,或者家长没能满足他的要求,要引起别人的关注。很多孩子因为缺乏安全感,采取吮吸手指、抱玩具等生活方式来寻求安全感,多数行为危害并不大,但有的可能在成年后发展成恋物癖、交际困难等。
每个孩子因为个体发育有差异,耐挫折能力不同,而两代人因为不同教养观念使孩子在日常行为中缺乏规范,也会纵容孩子的行为,影响其心理发展。作为家长,不能过于纵容孩子,替孩子包办,但有些行为如发脾气,需要家长冷处理,不要特别留意并尽可能转移其注意力,当然也不能随意惩罚孩子,粗暴方式可能反而加重孩子的不安全感。家长应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和安全感,在制止其错误行为后,帮助孩子使用适当的方式发泄情绪,要多陪护孩子,和孩子一起锻炼、做游戏,讲故事。因为父母的关爱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来说是最安全的,科学、正确的爱才能让他们健康发展。本报记者 韩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