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汶川地震灾难中,面对需要救助的人,很多志愿者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等待专业救护人员施救。其实,只要你掌握一些基本的救护技能,实际生活中就大有用武之地。地震一周年之际,本报联合西安市红十字会共同举办的现场救护公益培训活动吸引了大批学员参加。
■心肺复苏术难倒学员
“心肺复苏术不要在正常人身上练习。”在培训课上,西安市红十字会资深专家李晓东一再要求学员在模拟人身上把心肺复苏术学会。据介绍,在患者呼吸停止或只有极微弱的呼吸时,应及时开放气道,并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若患者依然没有好转,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否则会发生缺氧性心跳停止而死亡。
心肺复苏术很容易掌握,即仰额抬颌,使耳垂、下巴与地面垂直,打开气道后吹两口气,然后胸外按压30次。但是,很多学员表示实际操作有难度,不是气道没有打开,就是胸外按压时位置不对,或者用力不对。几次演练下来,很多学员累得满头大汗。
在指导了技术要点之后,李晓东强调胸外按压的位置在胸部正中胸骨下半段胸骨切迹两横指处,做胸外按压时,应双臂伸直,双肩与胸骨垂直,在向下施压时,压力应直接推到胸骨上,而施救者的体重就形成下压胸骨所需的压力,按压的频率是每分钟100次。
■包扎技术重在实用
“老师,这个结怎么打呢?”在包扎止血的操作课上,有学员向老师提问。指导老师强调,现场创伤止血时间紧迫,只要能起到止血和防感染的作用就可以,无须注重包扎的好看与否。
据了解,每个人身上的含血量是体重的8%,当身体丧失15%的血量时,生命就有危险。因此,快速止血是抢救生命的基础。通俗来讲,止血有四种方法,即压迫止血法,包扎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和填塞止血法。
压迫止血法是最行之有效的止血方法,比如左前臂出血,可压左臂的肱动脉进行止血;头部出血可压耳屏前的颞动脉进行止血。而包扎止血法不仅有止血作用,还有预防感染、止痛、固定和保暖的作用。在施救现场,应尽量选择患者身上的布质衣物做材料,避开掉线头的一端,包扎范围要超过伤口的5厘米,包扎要松紧适宜。止血带止血法的应用范围很小,它只适用于四肢的股动脉和肱动脉出血,上了止血带后40~50分钟要松开1~3分钟,保持组织供血,否则会造成组织坏死的可能;填塞止血法适用于肌肉丰厚、伤口深而窄、出血量大的地方,比如臀部和肩部受伤,在填塞时,要用布料的中间部分填塞。
■学员从培训中获益
此次培训活动中,在野战部队从事军医工作19年,有着丰富的战伤救护和灾害、事故的现场救护工作经验的李晓东为一期学员传授了徒手心肺复苏、创伤出血止血术、骨折固定术、伤者搬运术四大技术,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受到学员的认可。
一期学员培训结束后,学员称这样的急救技术应该普及,人人都应该掌握。23岁的洪鹤说自己要到国外读书了,在语言不通、环境陌生的情况下,若遇到紧急情况就可以自救。有着中医学背景的郑向东说多掌握一些急救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西安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希望更多的市民参与到自救急救的培训中来,让人人都能成为急救员,以便在突发事故或灾难中及时挽救生命、降低伤残程度。本报记者 李粉荣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