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综合资讯 > 特别报道 >
纪念“512”一周年诗歌诵读会感动陕西(图)
添加时间:2009-05-11 02:33    来源:点击:

    凝聚的力量

    人群会聚感受爱与希望

    细雨里毫不受阻的人群会集,激情满满的倾诉与感动,各色雨伞下动容的表情……为了缅怀和纪念一个特殊日子,并因此传递坚强的奋斗与不屈的信念,带给人们更多的感动与希望,于是,有了这一次爱的凝聚。

  昨日,由本报与中国工商银行陕西省分行联合举办的纪念“512”一周年诗歌诵读会在曲江池遗址公园举行。

    这场以“放飞希望”为主题的大型公益活动吸引了来自陕西各界的诵诗团体、诗歌爱好者及百余名普通群众参与,人们在细雨中缅怀逝去的灵魂,放飞希望。

    ■国旗传递中国力量

    冒雨赶到诵诗会现场的群众当中,有在校学生,也有携全家老小来的市民。他们一到现场,主办方就给每人发了一面小国旗。鲜艳的五星红旗在人们手中挥舞,传递出一股凝聚的力量和信心。

    家住西安市植物园的邱老先生早早就和老伴来到现场,现场的朗诵让他们深受感动。昨天正值母亲节,一些妈妈带着孩子来到活动现场。一位妈妈说,带孩子一起回忆“512”地震灾区的感人事迹,感受一年来中国人民对灾区的关怀与希望,可以帮孩子树立爱心。

    西安的部分高校还号召学生前来现场参与这场活动,其中一些学生就来自地震灾区。他们在家乡遭遇大灾难时,凭借自身的毅力与决心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这种精神很值得学习。

    ■诗歌吟诵让人感动

    “记忆篇”是本次诵读会的第一篇章,听众们从这些诗歌中回忆去年地震发生时的悲痛与无奈,同时感受到灾区人民与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决心。当西安市第70中学的学生以集体诗朗诵《烛光祭奠》作为开场的时候,不少听众眼圈湿润了。西安市第70中学的同学们手捧蜡烛,在烛光中缅怀那些逝去的灵魂,也为活着的人增添了生的希望。他们稚嫩的声音传递出一种力量,让现场每个观众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感受到了真诚的力量。

    在“礼赞篇”里,《中国挺起不屈的脊梁》、《灾难是不可抗拒的力量》等诗歌带听众去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在灾难面前每个中国人都是祖国最坚强的力量,诗歌把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

    雨越下越大,在后台,无论是交大诗社的同学,还是师大及艺术学校的同学们,他们每个人都怀着虔诚,在台上,他们用饱满的情感演绎动人的诗篇,爱在朗诵者和倾听者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希望篇”环节,陕西朗诵爱好者之家诵读了《祖国的春天》等诗歌。在这一篇章中,人们可以体会到全国万众一心,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信心,也可以感受到未来中国的美好前景与希望。

    ■爱心接力承载信心

    现场大家穿着放飞希望的红色T恤,像一颗颗火热的心。

    去年5月份曾参与过北川抗震救灾的爱心志愿者王新兵也来到了诵诗会现场,他前不久还参与了本报举办的“重走512生命线”活动。这次参与这场诵诗活动,他希望能将自己最真实的感受与更多的人交流,让大家共同为灾区人民加油。

    华商报读者、本次活动的诗歌作者甘喜英、梅基志还在现场接受了华商报和中国工商银行陕西省分行的领导为他们颁发的纪念证书。

    此次诵诗活动的主办方之一——中国工商银行陕西省分行一直都在积极支持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副行长苏宗国说,他们很支持举办这样的诵诗活动,可以弘扬抗震救灾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精神以及我们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为灾区人民恢复生机、重建家园鼓劲、加油!

    此外,活动现场还设置了“重走512生命线”的生命长廊,长廊的展板上悬挂着很多来自灾区的图片,主办方为现场听众准备了很多爱心贴纸,在活动结束的时候,人们纷纷将自己的心愿与祝福写下来贴于生命长廊之上,这里面有孩子稚嫩的笔迹,也有老人沧桑的语言。主办方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人们将自己的爱心和希望放飞出去,把温暖的爱、坚定力量以及坚强的信念带给灾区人民。本报记者 千锦 富筱琦/文赵雄韬/图

    行动的力量

    跋山涉水传递爱与希望

    “重走512生命线”,用行动见证灾区人民逐渐安定的生活。灾区孩子返乡的演出带给人们微笑,板房里三三两两纳鞋垫的从容,居住区里定期清洁的健康意识,校园里孩子吃中饭时的欢笑……只要有信心,只要团结一心,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是灾难,更是民族的希望也许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永远铭记着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然袭来的大地痉挛……一年后,又快到那个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日子,我们又一次来到灾区。

    本报“重走512生命线”活动已于5月4日启程去四川地震重灾区的绵竹市汉旺镇。随行的队伍除了当年见证过那一劫难的记者外,还有不少的热心读者及在西安热心企业的帮助下免费接受教育的灾区孩子。5月5日,灾区孩子返乡汇报表演在绵竹市汉旺镇凌法小学举行。

    汇演那天清晨,很多孩子早早起床,更有不少朋友为了给表演的灾区孩子提供一个好点的舞台,连夜借来音响,买来地毯。十几分钟的演出虽然短暂,但台下的笑容,让人们看到了爱与坚强。

    回来时,看着沿途经过的那些田埂里的水牛和辛劳的人们,以及郁郁葱葱的稻田,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灾难考验着一个民族的意志,而灾后的重建以及人们的精神重塑,在无声无息中展现了民族的坚韧与力量。本报记者 张天

    文字的力量

    笔端字间传诵爱与希望

    我以我笔诉衷情,字里行间有沉痛的缅怀,还有坚定的希望,更有八方加油鼓劲的力量……这一刻,所有的回忆与行动,在小小的文字里辉映成大场景,书写着激发生命光芒的力量。有力量就能坚定走下去,成就美好未来。

    用文字表达一种坚强

    ——— 爱国诗歌诵读会参与读者专访

  由本报主办的“放飞希望”活动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关注,他们纷纷参与到活动中来,他们或用笔写下对“512”死难者的哀思,或用发自内心声音呼唤大家珍惜生活……

    ■老师投稿表爱心

    这次活动在西安市教师队伍中反响尤为大,很多教师组织学生写下了动人的诗篇。甘喜英女士是西安市灞桥区惠王中心小学的老师,她的诗篇《天上人间我们同是一家人》感情真挚、语言质朴,以母亲、教师、儿女的口吻表达了对新生活的憧憬与期望,用换位的思考呈现出了一位教师对灾区人民的关怀。

    ■学生在烛光中祭奠那些逝去的灵魂

    西安市育才中学高三学生王睿颖同学的诗很真诚,也给那些经历过伤痛的人坚定的信念:我们要坚强地活下去、在龟裂的大地种下关爱、从碎裂的苍穹衔回希望……

    王睿颖的指导老师司敏告诉记者,去年四川大地震之后,孩子们在西安市教育局组织的一次祈福诗会上朗读了自己原创的诗篇。王睿颖诗歌很长,很用心,表达了西安学生对不幸遇难的四川学生的关爱。

    ■湖北青年写下的立志诗篇

    湖北青年梅基志在西安生活了10年,虽然他现在从事物流行业,但他告诉记者,自己从高中毕业后就一直热爱写作,去年那次灾难刻骨铭心,在周年祭奠的时刻,他提笔写诗的时候文思泉涌,一气呵成。梅基志在诗歌的第一句就告诉世人:苦难是可摧毁的堡垒,我们的心痛在昨天,我们的希望在明天……本报记者 富筱琦

    阳光下,我们起航

    ——— 陕西朗诵爱好者之家专访

  在西安,有这样一个团体——陕西朗诵爱好者之家,思远老师是组织者。他们的团员来自各行各业,有教师、律师、法官、医务人员、下岗职工,他们共同的志趣爱好就是诵读。平时他们在网络上集合,偶尔集合在公园或者广场,一起诵读……

    思远说,这个团体从2007年年底成立到现在,一直靠大家凑份子租场地排练,他们经常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四十多人走到一起都是源于对诵读的热爱。

    对于此次“512”周年的放飞希望活动,思远老师和同仁们十分看重,他们早早就开始排练。陕西朗诵爱好者之家所有的同仁们都希望对生活、对爱的呼唤会给灾区人民带来希望。 本报记者 富筱琦

    烛光祭奠

    ——— 给汶川地震中罹难的同龄人

    ■王睿颖(西安市育才中学)

  请不要 垂下眼眸请不要 让墓土混凝你的血液请不要 任由胸口的起伏渐渐平缓我们为你们点燃了蜡烛是否能温暖你们已冷却的心脏瞬间长梦 我们无力回望那些支离破碎的梦境山峦崩颓 大地震撼 血河逆流甚至听到你在黑夜中摸索和不安的足音你艰难的步履拍响死亡的节奏你停驻让黑暗覆盖了身体那声音刺耳如同深夜绝迹之地的啸音贯穿你们的咽喉 刺破我们的心脏那是你生命消逝的声音死亡 是巨大的喘息的河流在这个夏季 把岁月碾碎揉进黑暗里有一种震撼像是在心脏最软的地方扎了一根刺让我们不断倾泻那些苦的 酸涩的泪水其实那些孩子和我们一样大书包里也有老师来不及收的漫画书或许也有揉得皱皱的 不敢拿回家的没有及格的试卷会在夏日的午后拨弄墙角的青草抬头仰望十七岁的晴空小心隐藏着自己那一座秘密的森林像我们一样 是含苞的花蕾正渴望花季盛放渐次漫上仲夏的山坡却有噩梦撕裂了天空花还不及开放却悄然落了缤纷你们在彼岸很孤单吧会不会很冷?会不会很害怕?会不会在暗夜里 低声啜泣?逝者 彼岸点了灯存者 此生燃了烛光影开出纯白的花纹夜幕垂了眼我们手心的烛泪都灼伤了皮肤它燃的温度能不能为你们送去祈愿烛泪成诗星河与烛光辉映照亮那些灵魂归去的路大地震摇许多人 许多人 正在为我们铺就平稳的道路于是深渊的裂缝开始闭合土地的疤痕正在消散国殇联系我们所有人的悲怆我们仍然要坚强地活下去在龟裂的大地种下关爱从碎裂的苍穹衔回希望我们仍然要坚强地活下去把心加温熔铸成爱的雕塑用爱织结成希望的诗彼岸的那些人你们会重新看到希望的亮色吧彼岸的那些人你们会重新露出微微的笑意吧抬起眼 看到的星河与烛光辉映圣洁而温暖即使闭上双眼 也不曾感觉黑暗依旧能照耀你们开花的山坡照亮你们彼岸的花园(指导教师:西安市育才中学 司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