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综合资讯 > 特别报道 >
汶川的广东烙印
添加时间:2009-05-21 15:16    来源:点击:
    如果不是由于“5·12”大地震,广东与汶川也许很难产生多少瓜葛。作为对口援建汶川的省份,广东一支又一支援建队伍来到了汶川,也给汶川打上了许许多多的广东烙印。

烙印一:“一个月工资顶过去半年”

    威州镇万村沙窝子组,一听这地名,就知道这地方肯定多沙子,而广州市援建的新的威州市场正位于这里。

    刚一下车,大风沙就向记者扑面袭来,只好忙不迭找地方躲避。用25岁的万村村民陈武平的话说,这是一个以前镇上人都不愿意过来遭罪的地方。

    由于新的威州市场的建设,小学都没毕业的陈武平在这里找到了工作,领到了一份不错的薪水。

    “我在这做杂工,每天70元,加班的话,3个小时算半天,这样的话我每个月的收入大概有2500元。”陈武平欣喜地告诉记者。

    2500元,对陈武平究竟意味着什么呢?陈武平向记者计算到,“地震前,家里有8.7亩地,主要是种玉米和一些果树,全年下来靠种地,平均每个人有2000元的收入就很不错了。空闲时间去县城打临工,帮工地抬杆子,非常辛苦,一个月也就几百元收入。”

    大地震,让陈武平家的地也受到了些影响,而广东的援建却给他带来了更高的收入。“现在,一个月的工资顶过去半年呢。”陈武平说。

    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看到威州市场工地的高收入,陈武平把自己的父亲、妻子以及同村20多个村民都叫来工地打工。“我爸不加班,一个月大概2100元,我老婆在工地食堂打工,一个月1200元,很好赚的。”陈武平说。

    然而陈武平并不完全满足于当前的境况,希望通过学习技术,获得更稳定、更高的收入。“你知道吗,工地上技术工人一天300元呢,我们羡慕得很。”陈武平说。

    承建威州市场的中国第四冶金建设公司项目经理曹金良告诉记者,由于灾区条件比较艰苦,工资普遍开得较高,甚至比成都都高了40%。而且,随着灾后重建的不断开展,今后一段时期还有较大的用工需求。

    从长远发展考虑,广东在援建过程中,正努力帮助当地恢复经济,增强当地就业能力。同时,通过一系列招聘会,吸纳当地人到广东打工。

    “我现在一边打工,一边跟那些技术工人学习,希望将来能到本地工厂甚至广东找到一份稳定且收入高的工作。”陈武平憧憬道。

烙印二: 从“废墟之城”到“精品小城”

    “地震前的威州是个温馨小镇,生活很休闲、很舒心,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安逸。”汶川县规划建设局局长张先武回忆道。

    不过这个安逸的地方,被一场大地震摧毁得体无完肤。

    “地震后的威州,是‘废墟之城’。那时候全世界都以为汶川没了。天空中,布满了沙尘。建筑都是危房,桥梁是错位的,道路上堆满了残渣。没水、没电,人们的眼睛中都写满了惊恐,仿佛经历了一场战争。”张先武痛苦地回忆着。

    2009年4月底,记者来到威州时,这里经历地震的痕迹依然很浓,只是生活秩序已然恢复。

    “在各方尤其是广东的帮助下,现在灾后重建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街上人多了、商店多了、餐馆多了、车子多了,一切都逐步恢复正常。”张先武说。

    根据广州援建提出的工作思路,重建威州的整体规划目标是打造体现汶川自然山水、禹羌文化特色的岷江河谷旅游小城。岷江两岸不但有禹羌民俗文化区,还有滨水广场,七盘沟老街将建成禹羌文化特色的步行街,不但继承了广州云山珠水、商业气息浓厚的经验,在建筑风格上也突出了禹羌文化的特色。

    “以前的威州人很休闲,但是城市很难给人休闲的感觉。重建后的威州将向‘精品小城’发展,建设过程中突出旅游和文化的特色。”张先武说。

烙印三:广东速度

    2009年4月27日晚,汶川一中工程办公室。

    当记者正在等候负责承建汶川一中工程的广东耀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耀南时,一个头戴着安全帽、脚穿着布满泥浆的皮鞋,满脸憔悴的中年男人突然闯进办公室,问:“你们找谁啊?”
“找李总。”

    “我就是。”面对这样的回答,看着眼前的他,记者有些不敢相信。这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广东速度”是靠什么来的。

    从2009年2月3日正式开挖第一铲土到4月16日工程19幢建筑全部封顶,73天时间里,广东援建汶川的最大项目——汶川一中以惊人的速度拔地而起。

    在保证工程高质量的前提下,实现这一速度,实在难能可贵。据了解,汶川一中是按9级防震的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的,为确保工程质量,除各项法定监管环节,援建组还组成了一个工程质量监督小组,全方位监管汶川一中建设。

    “这么快的速度,在我的个人经历中是绝无仅有的。在行业来说,既保证质量,又能推进速度,也是第一次。”李耀南说道。

    广东省对口支援汶川县恢复重建工作组组长陈茂辉、阿坝州州长吴泽刚、汶川县委书记青理东等领导在查看一中工地时都认为:汶川一中工程的占地之广、规模之大、投资之多、工期之紧、速度之快等方面在援建项目中均称得上是惊人的、创纪录的,充分体现了援建灾区的“广东速度”。

    “项目总投资约2.4亿元,总建筑面积为6.89万平方米,按照常规建设速度,需要500多天,而我们要在8月20日前完工,总工期只有约190天。因此,只能采取非常规工作方式,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采取人海战术,管理层扩大、工人增多、设备增加,实现工程24小时不间断建设。”李耀南告诉记者。

    由于过度劳累,李耀南到汶川没多久就咽喉发炎,声音一直嘶哑,人也瘦了10多斤。

    “每天都是凌晨3点睡,6点就起来,精神高度紧张,确实太累了。”李耀南疲倦地说。

    实际上,李耀南只是众多援建汶川的广东工作者的一员,还有更多广东援建工作者在其他的项目上践行着“广东速度”。

烙印四:那些广东味儿

    “你们是广东人吧?”

    “你怎么知道?”

    “你点了王老吉啊。”在汶川威州一家叫香霸鱼坊的餐馆吃饭时,20岁的羌族女孩胡文婷一眼就猜出了记者来自哪里。

    由于广东是汶川的对口援建省份,广东的一些元素也逐渐传入了这里。

    “2008年7月,汶川开通广东卫视和深圳卫视节目。今年3月,南方卫视节目又在汶川落地。”汶川县委宣传部的干部杨超告诉记者。

    广播电视节目的进入、广东人的涌入,让广东话、粤语歌更多地在这里传播开来。

    “现在我们与广东干部聚会,经常都会唱粤语歌。”杨超说。

    不仅是语言,广东人的一些生活习俗也逐渐融入这里。

    “一些汶川人开始像广东人一样饭前先喝汤,一些餐馆也陆续推出了粤菜。”在汶川参与援建的广州市援  建工作组干部谢焕扬告诉记者。

    灾后重建的商机,也让许多广东商人陆续来到了汶川。“目前汶川的一些旅馆就是广东人承包的,由于重建,来这里的人多,旅馆需求大。一些广东商人看到这个商机就过来了。”谢焕扬说。

    随着越来越多的广东人来到汶川,深入汶川,汶川大地的广东味儿将越来越浓。

记者手记

    触摸一颗颗感恩的心

    到汶川采访,印象最深的就是行路艰难。

    地震让长82公里的都汶公路彻底“粉碎性骨折”,几乎每隔一公里就有断裂、山体滑坡。如今一年了,虽已修通,但还只能单向行驶,最窄的地方只有3米宽,只能容一辆车一辆车慢慢驶过。这也致使汶川境内的各个路段都是满载物资的大货车,密密麻麻,排成看不到头的长龙。

    虽然行路艰难,但同行的司机柯师傅的一番话,让我非常感慨:“这些天都实行限行,单日放车进来,双日放车出去。为了防止堵车,两个车道一般也就一个车道允许通行,剩下车道作为政府应急用。不过只要是粤牌车,就可以在政府应急用的车道里行驶。”

    汶川的这种行为,既是对援建工作的重视,也是对广东援建的一种感恩。

    这些日子的采访,让我深刻感受到广东援建给汶川带来的变化,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一颗颗感恩的心。

“广东援建带来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有精神财富。它让汶川的老百姓挺起了脊梁,拥有了信心。”汶川县委书记青理东说。

    “广东人带来了希望。广东对汶川教育的援建,是汶川教育的一个发展机遇,为汶川教育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汶川县教育局教育股股长彭林生说。

    “以前,我对广东人了解甚少。当我真正接触他们之后,发现他们很讲感情,非常照顾老百姓。”杨超说。

    …………

    在威州镇秉里村,村民彭俊桃坚持要把自家的核桃送给我们,并坚持把我们送到村口,迟迟不肯回头;在香霸鱼坊吃饭,记者被店主“强迫”享受了只有广东人才能享受的折扣……

    一切的一切,让我们触摸到一颗颗感恩的心。(李刚 郭芳 张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