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汶川的县城,威州镇在“5·12”地震中虽然伤亡人数不算最多,但被毁坏的城镇房屋数量占全县2/3以上,这些房屋虽然绝大部分没有倒塌,但85%以上受到严重破坏。因此,可以说汶川县城实际上是一座“站立着的废墟”。
从这个角度来说,广州市对口援建任务在全省最重,难度也最大。“广州拥有成熟的城市管理经验,理念新颖,所以我们把这个难度最大的任务交给了广州。”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省对口支援四川省汶川县恢复重建工作组组长陈茂辉说。
灾后援建有“交钥匙”、“交支票”和“合作共建”三种方式。拥有丰富城市建设管理经验的广州人,最终决定选择难度最大的“合作共建”。目标是在岷江边建起一座新城,使地震灾区的社会经济秩序达到甚至超过灾前水平,并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书记市长来了又来
“在广东省开展对口援建的工作中,广州的表现有目共睹,主要是领导极为重视。”陈茂辉说。
早在去年8月14日,广州援建工作小组抵达汶川仅一周后,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朱小丹,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广宁就率领广州市党政考察团深入四川汶川县城威州镇实地考察“5·12”地震灾情,共商建立紧密的对口援建联系合作关系,全面部署开展对口支援威州镇恢复重建工作。
在这次会议上,朱小丹首次提出:不辱首善、奉献大爱,争当援建工作排头兵。
去年年底,张广宁率市政府代表团又来了。他指出,要充分体现“广州水平”和“威州特色”。
除了深入灾区,双方交流的脚步也出现在广州。今年2月3日,由阿坝州委书记侍俊率汶川县党政代表团一行30人抵达广州。下午,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听取汶川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情况汇报,就下一步对口援建事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今年5月6日~8日,朱小丹率团再次来到威州镇检查广州对口援建工作,慰问灾区群众和工作在一线的援建人员,并与阿坝州、汶川县和威州镇党委、政府举行座谈会,共商进一步加快推进恢复重建工作。他强调,要坚决打好灾后恢复重建攻坚战,走出有广州特色科学援建之路。
广州援建工作小组的大事记(2008年8月~2009年3月)中,我们数出这样一组数字——朱小丹、张广宁第一时间率领广州市党政考察团亲临灾区一线考察,张广宁又多次到汶川检查指导对口援建工作;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苏志佳带队到威州镇检查“暖冬计划”资金物资发放情况;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苏泽群四次带队来威州检查;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局长吴沙多次慰问市援川公安特遣队;副市长陈国多次关心指导援建……
广州选择难度最大的援建模式
广州援建工作组认为,威州镇政府过去主要从事农村管理工作,缺乏城市建设管理的基本机制和专业技术力量,但也希望通过援建工作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因此双方达成了共识:“合作共建”更适合威州实际。
广州模式1:民生先行科学援建
为了让威州的老百姓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广州援建的项目目录上,进度安排以民生优先为原则——已累计完成投资约2.7亿元,威州12条村的公路、供水设施及公共服务用房等农村三大重建工程于今年5月12日之前完成,第一批十大民生工程全部都在第一时间上马,包括汶川第一小学、第二小学、幼儿园、水厂、安置房一期、威州市场等都已基本封顶。
广州模式2:输血造血双管齐下
在威州镇万村沙窝子地块,一个大大的蓝色冷库矗立,几个巨型冷却塔很威风,这在镇上居民眼里实在是“新鲜玩意”。这个足有500吨容积的大家伙,有了它,乡亲们再也不怕樱桃不经放了。项目经理刘晓东话语里很兴奋。
在广州援建项目中,比较特别的是威州市场,这个项目在其他灾区并不多见。
山上的布瓦村,村支书王兴成一边组织着村民自己建房子,一边念叨着去年的樱桃。“太可惜了,以前40多元一斤,一地震没人来山上收了,5块一斤都没人要。”正在建设的威州市场无疑将为乡亲们提供一个现代化交易平台,甚至是促成建立将来的相关产业链。
广州市对口援建威州前线工作组组长李俊夫很有信心地表示,鲜美的汶川樱桃、汶川苹果今年就可以通过威州市场进入广州。
这同样是王兴成的最大期望,他仿佛看到,农业收入占一半以上的威州和农贸产品需求巨大的广州从此“血脉相连”。
广州模式3:制度保证“广州速度”
4月底,汶川县城建设和风貌改造指挥部召开每周的固定例会。广州援建工作组和汶川县主管领导、各局及威州镇有关人员交错就座。
会议一开始气氛就很严肃。这一天,汶川县一个职能局的干部没有参会也没有请假,另一位干部想替他解释原因,县规划建设局副局长席传江马上打断,“不解释了,这个工作我们只给5天的时间,除今天之外只剩4天了。”
整个会议过程一共讨论了27个项目的督办进度以及10多个议题,全部都要求有明确的落实时间,基本上都只在5天之内。
“我们县领导班子现在的工作量是震前的10倍以上,怎么做下来?过去我们的工作随意性挺大,现在需要制度的力量来推动。在这方面,广州确实给了我们不少观念上的影响。”汶川县委副书记、副县长张通荣对本报记者说。
广州模式4:创新发明工作方法
作为一个有丰富城市建设经验的都市,“广州特色”正在被逐渐移植到汶川的重建中。例如,综合考虑当地实际,工作组将广州的软件条件如招投标管理制度、技术力量,与成都地区的硬件条件如交易平台、评标专家库等结合起来,在成都组织开标、评标和监督。这被称为“借壳招标”,成为广州援建进程中的一大“发明”,也陆续引来广东多个对口援建市的借鉴。(邱瑞贤 张强 杜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