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综合资讯 > 特别报道 >
朱小丹:走出有广州特色科学援建之路
添加时间:2009-05-09 09:06    来源:点击:

    “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5月6日至8日,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朱小丹率团再次来到汶川县城威州镇,检查广州市对口援建工作,慰问灾区群众以及工作在一线的援建人员,并与阿坝州、汶川县和威州镇党委、政府举行座谈会,共商进一步加快推进恢复重建工作。他强调,当前广州对口援建工作进入攻坚阶段,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再接再厉,奋勇拼搏,坚持科学援建、务实援建、和谐援建,又好又快推进对口援建工作,确保高效优质完成中央和省下达给广州的各项援建任务。阿坝州委书记侍俊和王承先、青理东、尼玛木等阿坝州、汶川县、威州镇党政负责人及有关部门同志,广东省对口支援汶川县恢复重建工作小组组长陈茂辉,广州市领导凌伟宪、苏泽群、吴沙、潘胜燊和市直有关部门及荔湾区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考察和座谈。

    汶川威州百业初兴生机勃勃

    朱小丹一行甫一抵川即主持召开会议听取广州市援建前线工作组的情况汇报,就下一步援建工作提出指导意见。随后,检查团实地察看汶川威州市场、汶川县城镇安置小区一期工程,出席了汶川一小、二小、幼儿园、自来水厂、羌族骨伤科医院和安置房一期工程封顶仪式,并到布瓦村和秉里村察看农村重建情况。在钟楼地震遗址广场参加了“5·12”汶川大地震遇难者悼念仪式,参观了“记忆·希望——汶川县城规划设计展览”。所到之处,无论是产业援建、城乡居民住房建设、公共服务实施、市政建设还是农村援建项目,大家都感觉与去年8月来汶川看到的情形已经截然不同。去年8月,在汶川目睹的是特大地震灾害带给汶川人民的巨大困难,短短9个月后,在这里看到的是灾区恢复重建工作正井然有序、如火如荼地推进,广大干部群众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汶川、威州处处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令人振奋,备受鼓舞。

    威州市场将成汶川聚宝盆

    对口援建不仅仅是盖房子、搞建设,如何通过对口援建改善汶川发展环境,提高“造血”功能,提升汶川产业发展水平,已经竣工的威州市场进行了有益探索。威州市场从开工到竣工,只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就在威州一个名叫砂窝子的地方建起了阿坝州地区最大规模的专业化市场,目前已完成招商,5月底前正式投入使用后,将通过“公司+市场+采购商”的经营模式,把汶川及周边地区农民生产的蔬菜、水果、家禽等农畜产品集中起来,销往成都、广州乃至全国。看到市场冷库里的蔬菜即将启运成都和广州,朱小丹欣慰地说:“威州市场的建设和投入使用,是件大好事,好事情是可以持续的,要通过援建,建立起让灾区人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长效机制。”

    首批民生项目齐齐封顶

    威州百姓能否安居、安居房质量如何,朱小丹此行十分关切。位于威州镇原阿坝师专校址内住宅安置小区(一期)工程,是目前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建筑投资规模最大的民生工程,总投资约1.6亿元,安置户数824户,安置人口约2680人;小区整个建筑设计结构采用8度抗震设防标准,在风格上融入了羌族文化元素,小区配套功能齐全,规划有商场、卫生站、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服务机构、金融邮政网点等,将于7月初竣工交付使用。在工地现场,朱小丹说,安置房建设是民生工程,必须确保在年底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让威州居民在入冬时住进新房子。他还强调,一定要注意搞好小区综合配套和环境建设,把小区建设成为方便居民生活的绿色样板社区。

    在朱小丹一行见证下,汶川县第一、第二小学、汶川县第一幼儿园、汶川县城自来水厂、羌族骨伤科医院、城镇住宅安置小区一期工程等第一批民生工程主体结构举行封顶仪式。3所学校都将在8月中旬竣工并投入使用,总共可以开设75个班,可以满足3050名学生就读;汶川县羌族骨伤科医院设计床位数为40床,今年7月初建成投入使用;汶川县城自来水厂是广州对口援建的第一个开工项目,也是汶川县域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供水工程,2008年11月启动建设,计划今年7月建成交付使用。建成后可供汶川县城近期3万人、远期5至6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项目负责人介绍,考虑到项目地处地震高烈度区,因此将防灾避险理念贯穿到主体建筑整个设计过程中,按9度设防,保证建筑的安全性和抗震性能。在汶川县第二小学建设工地上,朱小丹和正在现场作指导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周福霖紧紧握手,听到教学楼安装防震装置后抗震效能可提高6至8倍,朱小丹高兴地说,“去年我到您的实验室邀请您当援建顾问,真请对了。您的技术要普遍使用在威州新建的公共设施上。感谢您对灾区人民的贡献。”

    “记忆·希望”地震纪念广场令人震撼

    在汶川县阿坝师专美术系的钟楼上,大钟因地震永远定格在14时28分。钟楼前,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设学院院长何镜堂主持设计的“记忆·希望”地震纪念广场已经竣工。朱小丹和何镜堂在钟楼下见面,朱小丹动情地对何镜堂说,“何大师,您老人家亲自到一线,我们的科学重建就有了主心骨。”纪念广场分为“记忆”和“希望”两个片区,朱小丹一行和何镜堂一起在“记忆”片区默哀三分钟,表达对地震死难者的深切哀悼。悼念仪式结束后,朱小丹拉着何镜堂的手说,“我们一起去看‘希望’。”一边走,何镜堂一边介绍,“广场平面上设计了指向14:28的巨大时针和分针,地面铺满的碎石保留着人们对大地震的惨痛记忆,用钢筋网着无数石块形成的巨大墙体象征着我们民族的伟大凝聚力,这里的片片野菊花代表着未来的希望。”站立在镶嵌着“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一行大字的钢网石墙前,朱小丹对何镜堂说,“这个广场简洁朴实、恢弘大气、震撼人心,是对死难者最深切的缅怀,也是对后人最深刻的教育。”

    秉里村布瓦村旧貌换新颜

    地震之前,威州镇12条村都没有水泥公路。此次灾后重建,广州市明确每条村援建都包括通公路、通水工程和公共服务设施用房三大重建工程。一年前,秉里村因地震村内房屋几乎全部倒塌,水、电、路、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全部损毁。一年后的今天,在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州市、荔湾区的援建下,秉里村拔地而起一栋栋具有浓郁羌文化特色的农民新房,房前屋后整洁干净。走进村民余朝秀家里,彩电、洗衣机、冰箱和电话等一应俱全。朱小丹对余朝秀说,灾区人民是广州人民的亲人,你们住进了新屋,有了这么漂亮的新村,我们比什么都高兴。

    与秉里村的建设模式不同,布瓦村完全按世界文化遗产要求重建,其特有的数十座千年黄泥碉楼已全部修缮,现正申请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进村民董天福家,朱小丹和他一家子聊起来,“现在家里主要收入来源有哪些?”朱小丹问,董天福回答:“现在生产生活已经恢复,今年主要靠种蔬菜、樱桃等农产品,一年收入1万元左右。”听到此处,朱小丹告诉他:“现在威州市场已经建好并将营业,你种的蔬菜、水果再也不用愁销路,我们在广州等着分享你们的劳动成果。”董天福笑得合不拢嘴:“那我们的收入要大大增加啰,衷心感谢广州亲人,千言万语都表达不完我们对广州亲人的感激之情。”朱小丹把董天福才10个月大的孙女佳怡抱过来,小家伙也不认生,乖乖倚在朱爷爷怀里,大眼珠一闪一闪,还拿起一颗核桃递到朱爷爷嘴里,朱小丹对着小佳怡说,“等你明年学会说话了,我再来看你,和你聊天。”屋里屋外响起一片欢笑。

  期待援建同志建功立业

    走进汶川自来水厂援建工地,因坚守工作岗位没有回穗参加“五·一”表彰大会的女劳模张彩红高兴地向朱小丹书记问好,朱小丹说:“你是广州劳模中的杰出代表!”朱小丹对广州援建人员无私奉献精神和突出工作贡献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勉励全体参建人员要从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再接再厉,奋勇争先,不辱“首善”,奉献大爱,继续保持高昂的工作激情,发扬严谨的工作作风,优质高效地推进后续工程建设,确保各援建项目如期竣工投入使用,为把威州镇建设成为灾区恢复重建的样板建功立业,让威州人民早日共享重建家园的成果。他叮嘱每一位援建同志注意安全,保重身体,并期待他们光荣凯旋。

  坚定不移把威州建成灾区恢复重建样板

    实地考察后,朱小丹连夜召开广州市对口支援威州镇(县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座谈会。他和阿坝州、汶川县领导为工程抗震技术专家周福霖院士、建筑设计专家何镜堂院士、遥感技术专家童庆禧院士颁发了对口援建高级技术顾问证书,3位专家对广州援建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阿坝州、汶川县负责人分别介绍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情况,广东省对口支援汶川县恢复重建工作小组组长陈茂辉和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苏泽群对下一步援建工作分别提出了具体要求。

    朱小丹在讲话中指出,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斗,汶川、威州处处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广州对口援建工作取得了重大实质性进展,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灾区恢复重建重大决策部署的英明正确,充分显示了汶川各级党委、政府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高水平的组织指挥能力,充分展现了灾区干部群众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雄气概,广大干部群众以实际行动诠释和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为做好对口援建工作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朱小丹强调,要进一步坚定信心决心,增强加快灾后恢复重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尽管广州对口援建工作取得良好开局,但是也要看到,更繁重的任务还在后头。广州市各级各有关单位,特别是前线工作组一定要充分认识对口援建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精心组织、精心实施,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全面完成恢复重建任务,与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使灾区的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实现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目标,为灾区人民建设一个安居乐业、生态文明、安全和谐的新家园贡献应有的力量。

    朱小丹强调,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坚决打好灾后恢复重建攻坚战。一是坚持以科技为支撑,提高科学重建水平。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推进灾区恢复重建“一靠中央政策,二靠科学技术,三靠自力更生”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尊重科学、依靠科学、运用科学,整体推进恢复重建的各项工作,走出一条具有广州特色的科学重建之路。二是坚持以项目为核心,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以项目统筹重建、发展、民生等援建工作,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力争今年底前投入使用一批项目。三是坚持以产业为主线,增强城乡发展后劲。坚持“硬件”与“软件”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将广州的人才、技术、市场优势与威州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方式,有重点、有步骤地扶持和推动威州产业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四是坚持以民生为重点,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加快灾区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力争今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农房重建,抓好二、三期安置房建设,确保年底完成城镇住房重建。加快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就业援助力度,重点帮助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一人就业,促进恢复重建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朱小丹强调,汶川县城灾后恢复重建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责任大,广州市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前线工作组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监督检查,全力做好对口援建工作,争当援建工作排头兵,确保圆满完成恢复重建任务,努力把汶川县城建设成为灾区恢复重建的样板。要特别关心爱护战斗在援建工作第一线的同志,进一步做好保障工作,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困难。(严利 史伟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