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居民叹“看病难”:半夜“飞的过江”看急诊□东莞试点“社区首诊”:人均门诊费降到36元
如何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新医改方案把重点放在社区医院,希望改变市民“看个小感冒也挤大医院”的现状,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保健在社区”。说了多年的“社区首诊制”也将开展试点。这“看上去很美”的梦想,能否实现?我们先听听两位城市居民的“看病苦水”。
现状
小孩急病得到大医院排队
“我现在最怕的就是女儿夜里发高烧!真是半夜惊魂!”家住广州市番禺区丽江花园的王女士跟记者诉苦说,4岁的女儿体质虚弱,容易感冒,往往半夜就忽然发高烧。
王女士所在的大型社区约有1万户,设有一个医务所;小区后门不太远还有1个社区服务中心,平时小孩打疫苗就得去那边。但她说:“这两个地方医生水平很一般,有时有好一点的退休医生出诊,但晚上都关门了。”
所以王女士只能半夜打电话找小区里相熟的“蓝牌车”司机,赶紧坐车过洛溪大桥,到相对较近的中山二院南院看急诊。“半夜把司机叫起来,起码得付30元车费;小孩打吊针、开退烧药,一般都要120—150元。关键是全家老小折腾得鸡飞狗跳。”
期盼
专家多点执业下社区
“我们也不想半夜三更老往大医院跑,但问题是社区医生的水平确实信不过啊!”王女士快人快语。
她说,新医改提出要把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放在社区卫生中心,确实方便群众看病。但目前社区卫生中心普遍设备简陋,人才缺乏,多数是大专生或是刚毕业的,老百姓实在不放心。希望国家能加大对社区医院的投入,一手抓硬件设备,一手抓人才引进和培训。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社区首诊、大病转诊”。
王女士的邻居胡先生则提出了一个更具体的建议:新医改方案提出“探索允许医生多点执业”,能否让大医院的退休老专家多到社区坐诊,一些青壮年专家也可以在自家门口的社区医院挂点,下班后可以出诊看病,这样肯定能吸引附近的居民,医生可以增加收入,市民看病也方便,一举两得。
观察
明年老广有望步行15分钟家门口看感冒
三甲医院门庭若市,社区医院门可罗雀。这是中国城市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集中体现。
“所谓看病难、看病贵,主要是看专家难、看大医院贵。”一直呼吁发展社区医疗的钟南山院士认为,新医改把社区卫生作为重点,可谓抓住了“牛鼻子”。他甚至提出一个标准:“只有大医院的病人越来越少,医改才算成功”。
怎样把病人分流到社区,实现“小病首诊在社区,大病转诊到大医院,康复保健回社区”?新医改方案提出了三个解决办法:
一是抓硬件。三年内全国新建、改造37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万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央支持困难地区24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政府要负责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所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
二是抓人才。用三年时间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培训医疗卫生人员16万人次。鼓励高校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政府按定额定项和购买服务等方式,补助医务人员的工资水平,要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鼓励有资质的人员开办诊所或个体行医。
三是抓实惠。今后市民在社区医院看病,能比大医院多享受两个实惠:一是社区门诊报销比例比大医院高;二是社区医院按照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开的都是一些廉价有效的常用药,而且药价是零加成。
“社区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省卫生厅厅长姚志彬说,除了基本医疗,新医改还赋予社区预防、康复、保健、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等“六位一体”服务功能。“通俗地说,社区今后不仅要看小病,更重要的是教居民防病!”
“当然社区建设还需要一段时间,医疗水平没完全提高之前,不会全面推行社区首诊制,先在一些地区试点!”姚志彬说,广东今年已经计划投入至少1亿元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到2010年实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老广有望步行15分钟,就可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花点小钱,看感冒发烧。从今年开始,广东还将逐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的婴幼儿提供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提供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35岁以上的妇女提供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社区干预措施。
目前,东莞已经率先试点探索“社区首诊制”。该市这两年已投入资金约4.99亿元,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已经达到322个,覆盖了全市300多个村(社区)。目前,在社区的就诊者可享94种常见药品零差率、部分医疗服务项目服务价格较二甲医院便宜10%等优惠措施,引导市民逐步到社区先看小病,病情稍重的再由社区卫生站开转诊单到上一级的镇医院或市级医院。据初步统计,目前东莞社区卫生站平均每门诊人次费用约为36.2元,远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008年全市医疗机构平均每门诊人次费用为92.17元),对缓解群众看病贵的问题初显成效。 (记者陈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