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综合资讯 > 特别报道 >
常平转型:科技招商+就地升级
添加时间:2009-03-03 09:28    来源:点击:

    去年该镇厂房租用率达93%,实际利用外资劲增34%     

    2月下旬,在东莞市常平镇政府800米之外,常平电子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门前人来人往,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纷至沓来,洽谈进驻这个去年新设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事宜。

    该中心所使用的这块“风水宝地”,是由闲置下来的旧厂房翻新改造而成。

    自从去年遭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以来,类似这种“腾笼换鸟”的故事,在常平不时地上演,使厂房出租率平稳地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针对不久前一则关于常平镇厂房空置率可能高达30%的报道,常平镇委书记梁海卫告诉笔者:这一消息完全没有依据!春节前,梁海卫曾布置有关部门对此进行过统计,数据表明:截至去年底,常平镇的厂房面积为700多万平方米,空置50多万平方米,空置率为7%,仅比往年高2个百分点。     

    “企业关停和外迁的数目的确比往年增加,但旧的去了,新进入的也在不断增加,而且总体的素质在明显提高。”梁海卫如是解释厂房出租率基本保持平稳的原因。

    有一组数据也提供了有力的佐证:2008年,常平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57亿美元,增长34%;新引进企业30多家,其中包括7家掌握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技术的科技型企业;而同一年全镇关停企业48家,仅比往年的平均水平多了8家。     

    年投5000万吸引科技企业     

    东莞富尔玛林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030万美元,与中国林科院在常平合作建立研发总部和物流中心;由知名专家领头的汽车、半导体照明技术等7个科研团队先后空降;先后与中国林科院及清华、华中科大、华工大、中大等21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常平一个小镇,为什么能够在招引科技企业、团队方面取得如此显著成绩?

    “关键在于我们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投资驱动型向科技创新驱动型转型认识得早一些、深一些,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梁海卫如是解释。

    去年5月份,常平提出了实施“科技常平”工程的八大举措,其中最令人震撼的是从2008年起镇财政每年投入5000万元以上,连续五年共投入不少于3亿元发展科技事业。常平对5000万元的使用方法作了详尽规定,比如:镇财政对行业技术研究院一次性资助不超过500万元;对通过国家创新型企业试点认定的企业,镇财政一次性给予50万元的奖励;对总部设在或搬迁至常平的国内上市科技企业,镇财政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奖励;对于户口迁移到常平并在该镇工作生活的博士,镇财政在市财政补助的基础上补助安家费20万元……

    上述政策措施发出了强烈的转型升级信号,并迅速招引一批创新实力强的科技型企业、科研团队。2008年,常平来自财政的科研投入6800万元(含省、市财政的投入),成功撬动企业投入3亿多元,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     

    就地升级撕掉“夕阳产业”标签     

    除了“腾笼换鸟”,更具代表性、对常平的未来带来同样大希望的还有另一类故事:就地转型升级。

    去年下半年以来,东莞玩具业大型企业倒闭的消息接二连三传出,有意无意之间,东莞玩具业被贴上了“夕阳产业”的标签。但在常平采访期间,一个逆势而上的例子却异常引人瞩目:港资的东莞龙昌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去年前三季度玩具销售额劲增20%,去年四季度以来虽然也受到明显冲击,但订单并没有明显减少,只是来得慢了一些,与此同时,内销市场也在迅速扩大……

    龙昌数码为何能逆势而上?

    在工厂的现场参观告诉了我们部分答案。在生产车间里,我们看到了可以作出各种复杂飞行动作的双螺旋遥控飞机,看到了会打太极拳、会弹吉他的世界上最小智能机器人———I-SOBOT娱乐机器人。而在斥资数千万建成的研发实验室里,冲沙测试机、温度测试仪等数十件精密仪器密布其间……看着看着,让人恍然觉得这不是玩具工厂,而是高科技的精密仪表厂。

    参观完毕后,龙昌数码总监郭柱雄告诉笔者,“我们是全球最大的遥控及智能玩具的研发、制造企业之一,更像个高科技企业,这是我们能顶住金融风暴冲击的关键原因。”

    龙昌早在1980年就来到东莞,是最早一批“三来一补”的港资企业。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使龙昌痛定思痛,开始走上从OEM到ODM到OBM的升级之路。2000年,龙昌收购了台湾一家技术公司,并成立了高科技智能产品研发部,此后投入了3000万元研发资金,确保每年推出250款新产品,公司目前已拥有300人的高科技智能玩具研发队伍,申请专利365件;2002年,龙昌收购了美国KG及旗下Bendos品牌,依托其2500家销售终端全力开拓北美市场。与此同时,打着“龙昌”品牌的产品也开始面世。就这样,经过近十年的努力,龙昌OEM业务的比例已降至55%,ODM和OBM业务的比例升至45%,初步转型为一家具备“自有技术、自有品牌、自有网络”的“三自”公司,大大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龙昌数码的故事,再次以事实雄辩地证明了“只有夕阳技术,没有夕阳产业”的真理,也揭示了东莞乃至珠三角OEM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就地转型升级的广阔前景。

    像龙昌数码的故事,在常平还有很多。

    多宝针织服装(东莞)有限公司2000年开始逐渐采用电脑织机代替手工织机,目前全厂的机器设备已经达到国际最先进水平;高宝集团从传统化工业企业向生物技术企业转型;勤上从传统灯饰企业向节能LED灯研制开发企业转型。这些企业的转型升级,背后是常平镇政府“有形之手”的强力推动,比如,勤上的LED半导体照明材料科研技术平台就获得了市、镇各500万元的配套扶持资金。

    “过去,不断地‘搬工厂’是常平产业升级的主要方式,现在还需要这种模式,但更需要通过政府的引导,帮助企业增强造血功能,就地转型升级。两条腿走路,常平的产业升级前景将是一片光明”,梁海卫告诉笔者。

    常平如此,东莞、珠三角又何尝不是呢?(本报记者邓红辉蒋才虎通讯员王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