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带着大水牛到田间吃草。村里只有他一家养牛,很是自豪。
寻牛时间:2月10日
寻牛地点:高明区
寻牛方式:乡村探访
记者来到高明区,寻牛之旅可比禅城、顺德简单多了。向区蓄牧中心一打听,中心主任李日和介绍说,除了荷城街道外,更合、明城、杨和3个山区镇共有4000多头耕牛,只要找到偏远一点的村庄,肯定有耕牛。
花甲老人固守一头牛
此言不假。前日上午,记者驱车直奔杨和镇沙水村委会布江村。该村有位名叫张东的养牛户,在杨和片区小有名气,村里人都用上了小农机,只有他家还养着一头耕牛,不仅自家那4亩地耕得漂漂亮亮,每到农忙时候,它还走村串户被人雇去犁田耙地。
张东年过60岁,个子矮小,瘦瘦的,晒得黝黑黝黑,挺精神。听到记者“寻牛”的来意,他立刻笑了起来,神采飞扬地说:“你看,我的牛,很肥壮的!”眼前的大水牛与常见的水牛确实有点不同,主要是骨骼好,壮实,两只长长的牛角弯翘起来,摇摆着尾巴,显得精神十足,正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吃草。
村人告诉记者,张东10岁不到就帮着家里放牛,与牛结下50年情缘。近几年,随着农业机械化步伐的加快,村里人都用上了各种小农机,可张东不干。他说,村里的田很多都在山里,一小块一小块的,农机操作不便,耕牛肯定还有用场,加上自己确实喜欢养牛,“就像养着一个老朋友一样”,6年前,张东贱卖了一头老耕牛,买回一头小牛犊。
6年来,张东对牛可精心了。每天一早,他把牛牵到杂草比较茂盛的田间,等牛吃饱了再回家。今年冬旱,草比较少,张东就从远处割草回来给牛吃,有时拿一些稻草代替。天热时,牵到村前的小溪给它洗澡降温;天冷时,牛屋里铺上稻草保温。正因为如此,这头大水牛一直都没有什么毛病,现在已长到200公斤左右。去年,有人曾提出以1万3千元的价格买下,可张东不舍得,当场拒绝了。
“牛跟人一样,营养不够身体就不好,就干不动活。”张东的大水牛健康成长,力气特大。除了能轻而易举地帮助张东打理自家4亩地外,每到农忙时,还经常被人雇去犁地。张东说,犁1亩地,他可收入160元,2亩地大概2个多小时就可以犁完。更为有意思的是,由于这头牛体格健壮,别的养牛的人都喜欢找它配种,配种一次可为他带来300元的收入,这样一算,这头牛一年的收入可达到四五千元。
版村耕牛少了五六倍
布江村只有张东1个人守着1头耕牛,相比之下,更合等镇山区面积大,农业依然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农民对耕牛的依赖也较大,全镇至今有2000多头耕牛活跃在田间地头。
版村地处佛山最西部,属偏僻山村,田块少,而且大多数都是山坑田,农业机械化难以推进,村民仍大量使用耕牛。目前,全村有农户600多户,养有耕牛100头左右。村里人说,与请农机耕田相比,养耕牛还是比较合算,家庭不富裕,更乐于养牛,可以免去请机钱。村里养耕牛最多的1户养了3头,除了用来耕自家的田之外,每到农忙时节便等人上门预约雇牛,1天可赚100多元。
“虽然如此,六七年前,版村家家户户都有耕牛,现在少了五六倍,看来山区的耕牛不用多少年就难得见到了。”版村村委会书记麦伯和感慨地说。他的担心不无道理。荷城富湾片一个木瓜场的老板朱先生说,几年前刚办场时,附近松柏村可以请到牛耕地,现在很难见到牛了。随着高明经济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提速,耕牛将会迅速减少。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高明人也像禅城、顺德人一样,只能在记忆中看到牛的踪影。 (佛山日报 文/图 记者罗丹 实习生李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