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综合资讯 > 时事要闻 >
关于发展中药材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添加时间:2014-09-18 12:41    来源:点击:

 

  中药材产业既是传统产业,也是新兴产业,更是优势产业。秭归地处鄂西北山区,具有丰富的山地资源、良好的气候条件、显着的区位优势,是发展中药材产业的理想之地。如何发挥优势,将中药材产业培育成为秭归县的支柱产业之一,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发展中药材产业的重大意义

  (一)发展中药材产业是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内容。秭归县以打造特色农业大县为目标,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形成了“低山柑橘茶叶、中山板栗核桃、高山烤烟蔬菜”的立体产业格局。近年来,中药材产业因其开发价值高,适种范围广,资源占用少,产品销路好,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县己有中药材种植合作社11家,中药材规模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出现了白云山、庙垭、长春、黄家、溪口坪等多个中药材种植村。虽然目前中药材规模种植面积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但近两年来每年约以20%的速度增长,经济效益初显,发展形势喜人。更值得倡导的是,中药材适合在一些信息较为闭塞、交通较为不便、农民就业门路不多、其它产业不发达、收入较低的中高山地区种植。在这些地区发展中药材产业,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有效解决了特色产业空心化的问题。实践证明,因地制宜地发展中药材,为引进中药产品深加工企业夯实了坚实基础,为结构调整增添了新项目,为特色农业孕育了新活力。

  (二)发展中药材产业是拓宽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既要开辟农民收入新的领域,更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既要关注农民总体收入的增长,更要关注欠发达地区、纯农户的收入问题。中药材作为秭归县重要的地方特色产业,已经给农民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收益,成为一些专业村集体经济、农民收入的主渠道和重要来源。去年,全县中药材总产值达4千万元,亩均产值达4000元,远远高于传统大宗作物以至蔬菜等经济作物。庙垭村有10%农户种植中药材,其家庭收入的50%来自于中药材,同种植普通农作物相比每亩增收3000元以上,收入最高的郭从奎户产值达10万元,这里的许多农民靠它脱了贫,致了富。同时,中药材相对于其它农作物具有种植劳动强度不高、见效快,以及耐贮藏、不受野猪侵挠、抗灾害、抗风险能力强等特点,逐渐受到山区农民的欢迎,开辟了新的农民增收增长点。如沙镇溪镇倒座铺村残疾人梅德清每年种植1亩白术,经济收入在8000元以上;76岁的留守老人梅云德每年种植近1亩白术,经济收入在5000元以上。

  (三)发展中药材产业是推动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中药材兼具经济作物和生态植物两重特性,可在产区形成乔、灌、藤、草多重植被,是很好的环境保护型产业。秭归属于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发展中药材产业不仅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可以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同时,发展中药材产业,是顺应林业改革,加快林业发展的需要。秭归县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经基本完成,林业发展将是今后的工作重点之一,中药材完全可以作为林下资源进行开发,全县有8万亩退耕还林土地均可得到充分利用,而且还能与核桃、板栗等作物共生同长,弥补干果发展期的损失,既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又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推动全县林产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纵深发展。

  (四)发展中药材产业是促进项目对接的重要载体。为加快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国务院制定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推出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湖北省委、省政府早在2009年就提出了“中医药强省”的战略目标,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将湖北省建设成中医药强省,成为全国重要的中医药科研教育基地、中药生产基地、中医临床基地和中药材交易中心,并把中药材产业作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培植的产业。秭归位于华中药库范围之内,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可以充分与国家和省、市中医药发展项目对接,得到更多的项目支持,延长产业链条,把中药材产业培植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二、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有利条件

  (一)自然环境优越。秭归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降水丰沛;境内群山环绕、峰峦起伏,全县高、低山海拔悬殊,最高海拔2057米,最低40米,海拔1800米以上地区寒冷天气长达200多天,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秭归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全县有常用中药材165科431属共1000多种,总蕴藏量近200万公斤。其中菌类8科10种,地衣类2科5种,裸子植物4科8种,被子植物106科846种,药用动物30科50种。尤其是地道药材荆芥、黄芩、前胡、桔梗、白术、杜仲、黄柏、天麻、厚朴、金银花、泽泻、续断、天冬、独活、党参、木瓜、枣皮、陈皮、枳实、枳壳、丹皮、鱼腥草、川乌、草乌、生地、黄连、白芷、当归等近40个品种质量好、产量高。如《名医别录》称:“黄芩生秭归及冤句(今湖北秭归和山东荷泽)”,此外《植物名实图考》则指出:“黄芩以姊归产着”,可见一斑。

  (二)种植历史悠久。秭归中药材发展历史悠久,到清朝时期,已是重要的中药材产地,积淀了一批优质地道药材品牌。1956年,县开办地方国营云台荒药材场,在磨坪、杨林桥等高山区建立“百味药园”,开始人工栽培中药材。秭归县1960年被列为湖北省泽泻、生地、荆芥生产基地,1965年确立以种植当归、党参、生地为主,大力发展“三木”药材(杜仲、厚朴、黄柏)。1965至1969年,泄滩荆芥以茎细、穗多、色紫博得声誉,远销新加坡和马来西亚。1973年又被列为湖北省杭菊花、大力子、党参生产基地。各骨干品种基本形成一定规模,磨坪、两河以种植黄连、天麻、白术、泽泻为主;杨林桥以大力子、白芷、木瓜为主;云台荒药材场以当归、党参、独活为主;泄滩、水田坝以荆芥、杭菊花、生地、土茯苓为主;茅坪以天麻为主;“三木”药材分布全县。1978年,全县中药材收购总量达65万公斤,其中荆芥占45%。1985年全县中药材播种面积达0.4万亩,产量近5万公斤。全县具有良好的中药材种植传统和技术基础。当前种植的主要品种在50种以上,形成了一定规模和优势品种。

  (三)市场前景利好。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将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中药材产业作为我国的战略性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从国际环境看,中医理论和中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世界愈来愈广泛的认同。近年来,由于各种疑难杂症以及慢性疾病的蔓延、老年病的骤升、合成药品价格昂贵等原因,以及人们对化学合成药品副作用的深入认识,尤其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灾难,让西药束手无策,以天然资源为原料的中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和保健中愈来愈受到重视,集绿色、安全、预防、保健、治疗于一体的中药材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大量的中药材已进入保健品行列,制成了食品添加剂、化妆品等,中药材产业成为中国加入世贸后的受惠项目之一。中医药被世界公认为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以食药两用药材桔梗为例,现在每公斤收购价60元,是2009年价格的10倍。

  (四)发展势头劲足。从全县范围来看,中药材经营正在向规模化、基地化、组织化、定单化方向发展。发挥关键作用的是有一批致力于中药材发展的队伍,这批队伍中有老药农,有发现中药材商机并具有投资能力的人,有敢为人先的创业者。他们大多有产业发展理念,重视技术,关注信息,了解市场。如近几年的亳州药交会,他们都自发参加,县康源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从奎每年用于学习培训费用在1.5万元左右。他们中间有很多领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建立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领农民群众闯市场,共同致富。全县现有中药材种植合作社11家,联结农民1000多户。现有基地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其中流转土地2000多亩,苗圃近千亩。县济善园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与李时珍医药集团签订药材种植基地合作协议,今年5种药材合同种植面积4000亩,逐步发展成为大型药业集团的原料基地。泄滩种植大户王昌同与民康制药合作多年,每年供应荆介50吨。原从事广告行业的龚万成弃商种药,投资100多万元,在大井坪村发展中药材桔梗、白术、重楼种苗基地400亩,发展态势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