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八塔(红塔村原名红八塔村),穷四方,不穷不富是发家。”这是多年前对白城市洮北区大岭乡红塔村以及周边的几个村的写照,而如今走进红塔村,水泥路、大瓦房、家家都有小汽车,“雪寒韭菜合作社”、“果蔬大棚”、“小尾寒羊合作社”办得红红火火,这一切都很难和过去的贫困村联系到一起。
“过去村里都是小土房,外屯的姑娘不愿意嫁到这里。现在是小汽车、大瓦房、家用电器样样全,日子过得舒坦多了。”年过花甲的刘贵告诉记者:“我家以前就一个大棚,一年的收入才四五千元。2009年我们村成立了‘雪寒韭菜合作社’,从那开始日子越过越好。现在我家有6个大棚,而且销路不愁,过年前后就有打电话订货的,突泉、乌兰浩特的购货商都5000公斤一车地拉,来晚了就没有了,一年光这一项收入就8万多元。我小儿子还买了挖沟机和运输车,农闲的时候就去外面打工。过去我们去饭店连想都不敢想,现在我在家门口开了个小饭店,村里的人腰包都鼓起来了,特别是到了割韭菜的时候,基本上都下馆子。”提起村委会主任徐保龙,刘贵更是赞不绝口:“这小伙子挺棒,脑瓜灵,他来了之后,又是修路又是引进新的种植品种,让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过去红塔村土地较贫瘠,主要种植花生、玉米,主打产业是雪寒韭菜,经过多年的发展,红塔村的雪寒韭菜已成规模,为了更好地管理,2009年8月,成立了“雪寒韭菜生产合作社”,共有雪寒韭菜大棚705栋。合作社的成立,实现了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统一销售,为农户降低了投资风险。
徐保龙说,现在村里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全村已硬化道路6公里,统一在公路两侧为农户修建1.6米高的砖墙6公里及6000米长的路边沟;在村屯公路两侧留出3米宽的绿化带及1.5米宽的植树台栽树7000株;村内现有学校一所,卫生所一个,村部面积260平方米,大棚面积100万平方米,村内饭店4个,超市5个。全村1832人,年收入2000多万元。我们村再也不是过去的‘懒八塔’啦!”
红塔村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便利的交通条件,积极打造水果大棚,引进先进水果种植技术,开发打造水果大棚园区,现有葡萄大棚20栋,占地面积106亩,每栋大棚的葡萄产量2400公斤,产值4万元。徐保龙带记者来到他家的果蔬大棚,成串的葡萄大多已经成熟,他说:“我家有两棚葡萄两棚桃儿,今年桃儿已经卖完了,葡萄也卖了500多公斤,这巨峰葡萄是我们从大连引进的技术。”记者粗略算了一下,徐保龙一年就能收入30万元左右。“果蔬园区以持续带动农民收入、服务农民为宗旨,为园区种植户统一管理、统一采摘、统一销售,同时搭建农产品技术平台和信息报务平台,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并加大投入进行农产品基础设施建设。”
徐保龙连续多年受到市、区党委和政府的表彰奖励。2007年被区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2010年被市委评为“农信杯”十大杰出青年农民;2011年被评为全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致富带头人;2012年获第五届吉林省杰出青年农民荣誉称号。2009年该村被区委、区政府授予“蔬菜棚膜经济先进单位”。
年过半百的农民赵友是去年加入“小尾寒羊合作社”的。他说:“过去种地一年最多收入两三万元,现在这日子真是做梦也不敢想。小尾寒羊是从山东引进的,与当地的绵羊杂交,一只基础母羊一年能产三个崽,一个卖500元,刨去饲料,一年一只基础母羊能赚1000元。”现在他家养了300只羊,年收入能达到30万元左右,“日子过得好了,大家也知道知识的重要了,农闲的时候就一起去书屋看看书,村里还经常组织观看远程教育录像。前年村里还盖了面积500多平方米的文化大院,现在村里60多人的秧歌队就有两个,日子过得丰富多彩,感觉特有奔头。”
“去年,红塔村人均收入达1.05万元,人均生活水平已达小康水平。今年,我们将启动200吨温室韭菜扩建项目,计划再建温室大棚40栋,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3年内再新建生产大棚300栋。”谈到未来徐保龙说,他打算在韭菜产品深加工上下功夫,在未来3到5年,将继续带动红塔村村民走多产业发展之路,预计利用三年再新建生产大棚1000栋,使全村380户村民每户最低都有一栋大棚作为“雪寒”牌韭菜生产基地,进一步拉动村民的经济收入。2015年,争取使人均年收入达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