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综合资讯 > 时事要闻 >
福建省罗非鱼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三年见成效
添加时间:2013-08-28 15:42    来源:点击:


  7月4日,从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获悉,由省海洋与渔业厅承担,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实施的罗非鱼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项目,实施三年来取得明显成效。
    
  项目开展的罗非鱼优良品种耐寒性选育技术,罗非鱼池塘、小山塘水库高效健康养殖技术,罗非鱼养殖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肉质改良技术,及无乳链球菌快速诊断和链球菌病免疫防控技术等研究水平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12年全省罗非鱼养殖产量达12.34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8.51%,居全国第五位,比项目实施前增产3万吨。罗非鱼成为我省第二大淡水养殖品种。
    
  水产种业是发展生产养殖业的基础,水产种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加快良种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推进养殖生产良种化。省海洋与渔业厅高度重视,提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2011年5月,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正式启动罗非鱼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项目,成立了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制定了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和相关管理制度。
    
  现代设施装备是罗非鱼种业创新与产业化的根本。项目组首先从罗非鱼种苗繁育基地和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入手,将占地面积125亩的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榕桥中试基地作为罗非鱼优良品种原种保种及选育繁育基地。在省海洋与渔业厅的支持下,投入资金建设保种池、后备亲鱼培育池、苗种繁育池、苗种培育池等罗非鱼工厂化孵化设施和综合实验室;在漳州市等地建立面积250亩的罗非鱼规模化繁育基地和面积115亩的大规格越冬苗种培育基地;在全省各地建立57个面积达16064亩的罗非鱼优良品种高效健康养殖示范推广基地,开展池塘主养、池塘混养、小山塘水库精养等不同养殖模式示范。
    
  现代科学育种技术是罗非鱼种业创新和产业化的支撑。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项目组成立后,积极发挥责任专家的作用,抓紧在罗非鱼良种保种、选育基地和良种苗种扩繁基地建设技术创新平台、配套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三年来,保有新吉富、奥利亚、湘湖尼罗和埃及尼罗等4个罗非鱼优良品种,完成了罗非鱼苗种繁育示范基地种鱼的更新替换,累计繁育推广新吉富罗非鱼苗种3.225亿尾,培育生产新吉富罗非鱼大规格越冬苗种1496万尾,使我省罗非鱼育苗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同时,项目组组织力量在罗非鱼优良品种定向选育、育苗及养殖过程主要病害防控、安全用药规范等方面进行研究,制定了《罗非鱼种质保存技术规范》、《新吉富罗非鱼苗种繁育技术规范》、《罗非鱼池塘养殖技术规范》、《罗非鱼疾病防治技术规范》等操作规范,编写了《罗非鱼良种健康养殖技术》等技术指导手册,组织科技下乡,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
    
  为了发展 “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的罗非鱼种苗生产产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组主动与我省水产技术推广部门、行业组织和生产企业协作,形成以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技术创新为基础,水产技术推广部门为技术推广和服务载体,生产企业为实施主体的研、推、养协作体系。通过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全省约10万亩的罗非鱼优良品种养殖,扩大了罗非鱼优良品种覆盖率,有效提升了渔民养殖技术水平。实施罗非鱼种业创新和产业化位我省罗非鱼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和渔民增收提供了物质基础与技术支撑,取得明显的效益,据测算,各种养殖模式技术示范推广基地每亩平均产量达到1497.5公斤,比常规罗非鱼品种增产300公斤,累计增产3万吨,且商品鱼规格大,可提早上市,售价较高,每亩可增收2700元,累计增加产值2.7亿元。
    
  目前,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正在认真总结实施罗非鱼种业创新和产业化工程的经验,针对我省实际,继续加大创新研发和推广力度,完善管理,进一步提升我省罗非鱼产业在全国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