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综合资讯 > 时事要闻 >
红河“三农”之路怎么走
添加时间:2013-08-05 09:56    来源:点击:

  既是工业大州,又是农业大州,拥有农业人口350万—— 红河“三农”之路怎么走?

  吃透州情:找准撬动农业的着力点

  红河南部地区怎么发展?红河北部地区怎么发展?如何推进城镇化……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新一届州委研究制定的10大调研课题摆在了各级领导的案头。

  未来的路怎么走?决策层在思考,基层干部在思考,谋求发展的农民也在思考。经过深入的调研与思考,红河州清醒地认识到:自2009年以来,红河遭遇了连续4年的干旱,且持续时间长、受旱范围广、旱情程度深、灾害损失大。究其原因,一是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红河属石漠化地区,年均降雨量偏少,资源性缺水严重,同时也存在着工程性缺水,特别是南部地区工程性缺水现象比较严重,水利设施不足,由于财政紧缺,因此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发展。二是客观因素与人为因素并存。人为因素主要是传统的生产耕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关。粗放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有的地方经过人为改变水系,造成了部分地方水土流失。

  为此,采取工程性措施,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是红河应对干旱的一个治本之策。红河人,在这样的思辨中,找到了大干快上的着力点。

  目前,红河州正在采取措施,力争从5个方面取得新突破,即:力求在破解“三农”融资难的问题上取得新突破;力求在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方面取得新突破;力求在改善农业发展条件上取得新突破;力求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取得新突破;力求在建设美丽家园方面取得新突破。

  不久前,红河州出台了一系列确保农业增产增收措施,在千方百计做好人畜饮水和饮水安全的同时,精心组织和部署春耕生产。通过各级干部切实转变作风,深入一线,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确保春耕生产,实现满栽满插,用实际行动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调整结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

  站在全省的角度,红河的农业基础并不算差,水果、蔬菜、生物资源、渔畜等产业在云南农业前进的道路上已走在前列。但红河人不满足,不止步,他们渴求能坚实而快步地迈入小康社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在石屏看了洋芋规模化生产后感叹地说:“我曾经工作过的那个地方,条件比石屏要好得多,但洋芋的产量和质量远不如石屏的好,其原因就是石屏农民的素质高,科技意识强。

  石屏以杨梅为代表的水果产业,以洋芋为代表的蔬菜产业是红河州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个缩影,当地农民靠科学种植、科学管理,走上了良性循环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大擂响了以“四化同步”的战鼓,红河农业正走到了一个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个转型,就是要用现代思维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谈起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区别,州委书记杨洪波作了这样阐述:“传统农业有4大特点:第一大特点是经营主体分散。传统农业的经营主体都是分散的,都是以一家一户为单元的经营主体。第二个特点是经营方式粗放,广种薄收,甚至刀耕火种。第三个特点是产出效益低下,只能解决温饱,甚至还解决不了温饱。第四个特点就是弱质,农业是一个很脆弱的产业,抗风险能力很低。现代农业也有四大特点:第一是组织生产方式规模化,产业形成规模化生产。第二是经营方式节约化。第三是产出效率高效化。第四是发展稳定,在现代农业的条件下,农业不会大起大落,也不会因为一场暴雨、一场低温就会带来绝收,产出和效率相对来讲比较稳定。”

  红河农业之路,究竟该怎么走?传统农业如何向现代农业转变?

  州委、州政府认为:打牢农业基础必须做好“三抓”。即:抓“路”的问题,全面完善农村的路网结构,增强路网密度,实现产业区道路內连外通;抓“水”的问题,“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如果水的问题解决不了,农业问题就难以解决。为此,举全州之力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抓“田”的问题,走整合资金,连片开发,配套完善之路。只有建设高稳产农田,农业才会快速发展,农民才会早日奔小康。

  在调整产业结构上,红河州提出了“稳粮、扩经、提质、增效”8字方针,力求稳定粮食生产;扩大经济作物面积,4年的干旱还倒逼出一个农民自主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农民因旱而增收的新路子;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同时在方法上注重5个环节。一是解决面向市场问题。农业最终要落实在增效上,现代农业一定要走市场化之路;二是解决谁面向市场的问题。在千家万户农民和千变万化的市场之间搭起一个纽带来应对,这个纽带就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农业专业合作社、公司制企业、家庭农场等;三是抓项目支撑。政府和企业配合,抓项目、抓基地,走“市场+企业+基地+农户”之路;四是抓科技服务,让科技致富的理念深入人心;五是调整种植结构,不是简单地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解决增收问题。让农民把地里种的东西变成钱。为此,红河州提出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标,那就是通过突出重点、搞好规划、连片成带、形成品牌,建设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全力打造全省一流、全国著名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如何深化农村改革,红河州从激发农业农村活力方面入手。一是加快农民产权的确权问题,解决归属清晰问题,在产权明晰、确权的基础上来促进土地依法有序流转;二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提了出培育打造农业经营主体,要“守住一条底线,抓住两个关键”的要求。红河州在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发展多元服务主体3个方面下功夫。鼓励有能力的专业大户走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路子;四是全力推进“农转城”工作。按“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工农互动,城乡一体”的原则,推进人口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成就梦想:实施美丽家园行动计划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在建设美丽中国,美丽红河的过程中,始终认为:美丽中国的基础是美丽家园,如果没有美丽的家园,就没有美丽的中国。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总体上感觉越来越美,但离中央和人民的要求还很远、很远,特别是农村,虽然杈杈房、茅草房大部分已得到解决,但“脏乱差”现象仍然十分突出。目前的城镇环境、农村环境、家庭环境还不尽如人意。

  针对存在问题,红河州提出了实施美丽家园行动计划。在建设美丽家园方面,许多农村从住房改善入手,改善村容村貌,建造美丽家园。在这方面开远老燕子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过互助建房方式,彻底改变了落后的村容村貌。不仅改善农民的住房,而且还带动了农村投资,带动了农村金融,在盖房过程中,通过村委会担保,农民纷纷进行小额贷款建房。与此同时还带动了农村商品流通,房子盖好后,家家户户买家具、买家电,活跃了农村商业。最主要的还是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了明显变化,增强了卫生意识,实行了人畜分离,现代生活方式逐步走进农家。

  (云南日报 汪继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