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综合资讯 > 时事要闻 >
太原设施农业“遍地开花”
添加时间:2013-05-16 14:36    来源:点击:


       设施农业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在生产集约化程度、运用科学技术、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益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具有节水、省地、聚能、高产、高效等特点,对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太原市围绕“菜篮子”工程,设施农业发展突飞猛进,其中一些设施农业重点县(区),设施农业的收益已占到农民纯收益的60%以上,然而太原设施农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问题和矛盾开始隐现。

    

       3月17日,记者从太原市设施农业生产情况调查分析中了解到,目前,太原设施农业“遍地开花”式的发展格局,造成的生产经营分散,产业化、市场化水平比较低等隐忧开始显现,产品一旦出现滞销,将会遭受很大的经济损失。

    

       A

    

       设施农业蔬菜种植面积占九成

    

       太原市把发展设施蔬菜作为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不断加大对新建设施蔬菜的扶持力度,其中,新建日光温室每亩补助1万元,新建大棚每亩补助5000元,鼓励农民发展高效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太原市以清徐县和阳曲县为核心,小店区、晋源区、杏花岭区为重点,推进实施农业示范工程,以发展设施蔬菜为主要内容,开展设施食用菌、设施水果、设施花卉苗木种植等。

    

       据了解,太原市设施农业主要分布在清徐县、小店区、晋源区、尖草坪区等地,在品种上以种植蔬菜为主,占设施总种植面积的91.1%,少量种植花卉苗木、食用菌、瓜果类等,分别占设施总种植面积的4.5%、2.6%、1.8%。分地区看,清徐县、小店区、晋源区是太原市主要的蔬菜产地,蔬菜产量占到太原市的87.4%;太原市花卉苗木种植主要集中在晋源区,种植面积占到太原市的89.3%;食用菌各县区都有一些,尖草坪区、晋源区、杏花岭区居多,种植面积占到太原市的65.9%。

    

       B

    

       设施农业挑起农民增收大梁

    

       太原市设施农业(温室、大棚、中小棚)个数近3万个,其中,设施蔬菜种植总面积4600余公顷,年产量26万多吨。据悉,随着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太原市设施农业生产所涉及的作物品种由原来较单一的黄瓜、西红柿等,发展到现在的叶菜类、草莓、瓜类、食用菌、花卉苗木、水果类等十几个种类的上百个品种。

    

       设施蔬菜重点产区农民设施蔬菜纯收入占到了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其中,设施瓜果以节能日光温室为主,主要栽培葡萄、西瓜、火龙果、草莓等;设施花卉苗木主要以大棚花卉和智能温室花卉为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智能温室以培植名贵花卉为主,大棚苗木主要以培育幼苗为主,经济效益明显;设施食用菌主要种植种类有平菇、香菇、黑木耳、金针菇、杏孢菇等10多个品种,年产量达到2898.2吨。

    

       据了解,太原市冬季气候较寒冷,设施农业采取两茬种植或多茬种植,有效地避开了严冬寒冷天气,防止了冻害发生,大大降低了设施蔬菜的生产风险,菜农收入明显提高。在设施蔬菜生产中,日光温室及大棚主要进行 “春提早”和“秋延晚”栽培,“春提早”栽培技术主要采用瓜类、茄果菜类、豆类套种绿叶菜类种植模式;“秋延晚”栽培技术大多用于生产绿叶菜类,温室及大棚一年生产2~4茬。中小拱棚主要种植瓜类、豆类、茄果类、白菜类等;同时探索和推广日光温室、大棚及中小拱棚瓜菜或果菜间作套种模式,以及瓜类立体栽培、蔬菜多茬种植技术,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了农民的增收结构。太原市农委相关负责人称,设施农业产出较高,经营收益普遍高于其他类型的农业生产,实现了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一季增收向四季创收的跨越,正在逐渐成为吸收农村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以太原市设施蔬菜种植为例,亩均收益最低的中小拱棚达3500元,而日光温室亩均收益达两万元左右。据初步测算,日光温室种植西红柿、西葫芦、辣椒、茄子、西瓜、甜瓜的效益和大田种植效益相比,日光温室的效益分别是大田种植小麦、玉米、洋葱、棉花效益的3至7倍。

    

       C

    

       “遍地开花”格局存隐忧

    

       太原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现阶段,太原市的设施农业布局分散,组织化程度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发展后劲不足,设施农业呈现“遍地开花”的发展格局。由于发展设施农业的农民对市场信息了解渠道不畅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此外,调查还发现,随着太原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城市,小农村”的结构特点日益凸显。现阶段一家一户的土地生产经营模式不能满足设施农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如建一个蔬菜日光温室,跨度一般为8~12米,长度为80~120米,要求土地集中连片,但目前农户经营的土地比较分散,很难满足要求。太原近郊蔬菜主产区的种植面积大幅减少,土地相对紧缺,制约了设施农业生产。

    

       他说,设施农业的发展投入大、技术发展快、农户单一生产风险大,也形不成规模效应。政府应进一步强化宏观调控职能,解决设施农业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提高设施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水平。应加快各类农业、农机服务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培育工作,依靠地域、产品、加工等优势,做好农业、农机行业协会和服务组织的培育工作,做好龙头企业的扶持工作。培植出一大批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以此壮大、带动设施农业集聚,提高设施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水平。通过服务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促进农民收入提高。另外,为了进一步发展设施农业,必须依靠政府引导,出台相关政策,推进土地流转,让农民参与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中来,通过法律保障流转的合约化,确保土地流转运作的规范,保护农民利益不受损害。实行统筹规划,合理利用、严格保护。蔬菜设施基地的土地不得改作其他用地、不得非法占用,确保设施农业面积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