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综合资讯 > 三农活动 >
共筑中华民族的美丽乡村——七论三农中国梦
添加时间:2013-08-08 16:00    来源:点击:
共筑中华民族的美丽乡村——七论三农中国梦

    来源:农民日报

    三农中国梦对亿万农民来说,不仅包含渴盼已久的发展梦、小康梦、富裕梦,还包括深植其心的生态梦、和谐梦、家园梦。     美丽中国,从乡村起步。乡村是现代化、城市化的根基,是人类共有的文化根脉和精神家园。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美好家园,是三农中国梦最本质的追寻,也是最温馨的篇章。     一     站在过去与未来的梦想交汇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中国送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连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30倍以上,让国富民强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民群众对环境质量、健康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呈现出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谋生计”到“要生态”的转变趋势。亿万农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就业、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这种对美好家园、幸福生活的梦想与追求,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最大驱动力。     我国是文明古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华文明源自农耕,根脉系于农耕,农业文明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对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即使在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的今天,农业文明仍然是我们继续前行的精神港湾。到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良好的生态,都要有绿色的家园。     立足于坚实的土地,梦想才有望化作蓝图。延续传承具有优秀传统的乡村文明,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前提条件。我们要深刻地认知:富裕中国、强大中国最终都要落到幸福中国;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到底要归结为农民幸福。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乡村,生活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乡村!     二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地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积极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持续探索建设美丽乡村的新路径,美丽乡村建设呈现前所未有的生动局面。新型社区、风情小镇、绿色生态名镇、特色旅游村、新“农”门客栈成为美丽乡村一道亮丽风景。然而,我们也发现,“重视发展速度,忽视生态环境;重视物质积累,轻视精神文化;重视新村建设,忽视生活质量;重视收入增长,忽视健康幸福”等种种现象依然横亘在通向梦想的途中。     在经济发展方式上,盲目追求GDP使一些地方迷失了发展的正确方向。引进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污染了水源和空气,圈地式开发导致耕地的浪费,过度放牧和掠夺式利用土地导致耕地荒漠化。当片片绿水青山乃至片片良田被企业圈占时,无疑给地方经济带来一时发展,然而把青山挖得千疮百孔,把河流、湖泊当作排污池,把重污染工厂向贫困地区转移,把生活垃圾随意输送到乡村,这样的发展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发展又怎么可能给我们带来幸福?     在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上,农村的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许多乡村垃圾随处乱丢,生产、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住宅与禽畜圈舍混杂,村中河沟污水横流。资料显示,全国农村每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亿吨,约有95%的乡镇村社污水都采取自出随排方式,每年有超过6000万吨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造成河流、水塘污染。     在农业生产方式上,不科学的化肥农药施用方式,以及大量的农业投入品,造成对土壤、水、空气的污染。比如有些地方由于简单依靠农药解决问题,陷入化学农业怪圈,使得病虫害的抗药性、耐药性增强。     在新农村建设推进过程中,为了树样板、出政绩,一些地方和一些干部不尊重农民权益,强行征地、恶性拆迁时有发生;由于没有产业支撑,一些地方的农民“被上楼”、迁入新社区后,生产生活没有着落,犹如住进空中楼阁;自然村落在不断地消亡,自然特色和乡土文化也随之消失。     美好家园是我们世世代代的心愿,美丽乡村决不能从我们手上丢失。假如今后的中国乡村美景,只能从《兰亭集序》、《荷塘月色》的文学作品中去追寻回味,那将会是怎样一种难以弥补的遗憾?     三     实现三农中国梦归根到底要实现美丽乡村梦、美好家园梦、幸福生活梦。美丽乡村集发展之美、生活之美、生态之美、人文之美于一体,具备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特色鲜明、村容村貌整洁、社区服务健全、乡土文化繁荣、农民生活幸福等主要指标,兼具勤劳淳朴厚重的乡村精神。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思想基石。不发展没有路,但不科学的发展是死路;发展是硬道理,但是这个“硬道理”要建立在科学、和谐发展的基石之上。自然生态是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巨大财富,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要仓廪丰实、腰包鼓鼓,也要山水作伴、人情和美。要综合考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无论引进外资、开矿办厂,还是建开发区、产业园区,绝对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要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大力提倡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使农业生产与环境相协调、循环可持续。要加快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共同养成健康、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能够落到实处。     强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内容。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着三重挤压:一是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二是资源环境的硬性约束,三是资金缺乏的瓶颈制约。仅仅依靠农村和农业的自身积累显然力不从心,单单依靠各地乡村自己的力量来打造美丽乡村也只能是镜花水月。惟有始终坚持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持续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持续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投入三农事业,才能保护好、建设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支撑。要积极构建以美丽乡村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反哺美丽乡村建设的良性循环机制。从培育农村主导产业和新型业态来看,乡村应按照自然禀赋和未来发展的要求,做好产业的集聚、转型、提升、拓展和培育,增强乡村的自我造血功能;从农村生产经营体系的构架来看,加快培育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连锁运销加工点、产业协会等经营主体,不仅提升农业农村经济的内生动力,而且自然而然明确了乡村小环境治理的“责任人”。     科学规划与因地制宜相结合,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应有之义。构建功能齐全的美丽乡村新格局,建设美丽乡村,没有统一的规划图和时间表,要尊重自然、节约土地、合理布局,保持乡土风格的原貌;要立足于现有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与经济水平,达到山地有山地的特色、水乡有水乡的风格、平原有平原的品位,不能照搬照抄,更不能“千村一面”;要从“宜居、宜业、宜游”综合考量,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生产、休闲、体验、观光、养生、生态等综合功能。     传承乡土中国的文化血脉,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涵。深厚的历史文化、淳朴的乡风民俗、质朴的伦理道德和紧密的邻里关系,构成了看得见、摸得着,有着巨大有形和无形影响的精神力量。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突出物质空间的布局与设计,同时必须注入生态文化、传承历史文化、挖掘民俗文化,将农耕、孝廉、书画、饮食、休闲、养生等文化要素融合到美丽乡村建设之中,提升内涵和品质,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和乡土特色。这是传承中华传统农耕文明的需要,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生命力与亲和力的重要表征。     建设亿万农民的美好家园,共筑中华民族的美丽乡村,让生活在乡村的农民既能享受现代化物质文明,又能置身和谐自然的生态美景;让生活在城市的市民既能享受“舌尖上中国”的物质美味,又能悠游体验乡土中国历久弥新的传统氛围,这是全体国人共同心愿,更是中国梦动人心魄的力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