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三农项目 > 加工生产 >
糖价下跌 糖加工食品行业或将迎来利好
添加时间:2014-06-03 13:27    来源:未知点击:

    曾经风光无限的“糖高宗”,近年来价格下跌不止。数据显示,2013年10月份白糖的现货价格为5430元/吨,而目前价格为4700元/吨。分析师郭兆庆认为,今年内想恢复到5430元/吨的价格比较难。
    随着全球糖业步入增产周期,市场食糖供大于求,糖价走低,导致2012-2013年榨季,全国制糖企业亏损31亿元人民币。不过,由于作为制糖业下游的食品工业用糖量约占国内食糖消费量的三分之二,随着糖价走低,食品工业的成本将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压缩,郭兆庆表示,糖果、碳酸饮料等糖加工食品行业或将迎来利好。
    市场增长空间巨大
    根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糖果专业委员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糖果产业规模已经达到620亿元,但与世界糖果产量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人均消费糖果巧克力仅为0.7Kg,约为发达国家的1/10、国际人均水平的1/3,中国糖果巧克力市场空间巨大,如果能够达到国际水平,那么我国糖果巧克力市场总量将达到270万吨以上。
    外资品牌围城
    近年来,外资品牌加快进入中国糖果市场的步伐。外资品牌入主强强联合,正在蚕食本土糖果企业数十年来积累的市场份额。
    据了解,当前本土糖果巧克力企业约占全国近40%的市场,但在利润最高的高端产品中,外资牢牢把持了大半江山——德芙、吉百利、好时和金帝四个品牌占据了中国巧克力市场70%以上的份额。
    北京志起未来营销咨询集团董事长李志起称,中国本土糖果企业目前正处于转型和升级的尴尬时期,一些本土企业没有足够资源做强做大,创新能力薄弱,无法在高端市场分杯羹。
    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认为,国内市场整个糖果消费结构及产品需求已发生变化,高端糖果市场需求明显增长,现阶段国内市场糖果主力消费人群集中在中青年。
    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业内人士指出,未来本土品牌的突破点在于不断提升品牌价值,并在品类及口味上亮出差异化的“标签”。
    本土糖果业成长的烦恼
    从品牌角度看,美资巧克力巨头玛氏公司从1993年进入中国市场,用10年的不盈利投入成就“德芙”第一巧克力品牌地位。而对于以民营企业为重要组成的内资糖果企业,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并经过漫长的原始积累才能不断发力。
    从销售渠道上看,本土品牌也难与国际品牌匹敌。在高昂的进场费、摊位费、促销费之下,本土糖果企业对于进入大卖场及连锁超市只能望而却步。本土糖果企业在主流销售渠道的生存及发展形势非常严峻。
    外资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也为国内消费者带来了多样化的糖果品类,这也加剧了国内糖果市场的品类之争。当前糖果行业已经由传统的硬糖、软糖、奶糖、酥糖等品类,逐步转化、拓展到更细分的功能性糖果(富含维生素等)、胶基糖等新兴休闲糖果品类。
    福建金冠糖果集团总经理吴祖梁认为,国内企业的突围应该重在产品的更新换代上。不断推出新的产品,逐步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是一个必然的过程。福建好彩头食品有限公司总裁程宇峰也说,每一个新品的出现要适应消费者更加细分化的功能需求,只有在细分市场上发挥出细分品类的独特优势才能抢占先机。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争夺市场份额与比拼实力依旧是本土糖果市场的主旋律。外资品牌觊觎已久并不断扩张,国产品牌不论是传统老牌还是本土新势力品牌,一方面要练好内功,优化产品线,集中力量打造核心品类;另一方面还要关注顾客需求与价值,精细化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