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肖克 刘久锋
“新型城镇化,对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而言,难点在农民市民化,最难的是让农民享受城镇保障房。”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黔东南州州长廖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目前,我国在保障居民住房方面实行城乡两条线。这两条平行线仿佛是“高跷”的两根棍子,不很协调。廖飞介绍说,贵州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案例表明,统筹保障城乡住房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手段。
“通过整合中央和省的政策,我们探索了统筹保障城乡住房的五大机制,把‘高跷’变成翻越贫困大山的‘梯子’。”廖飞说。
一是法律机制。2012年修订了相关政策,清除了农民享受城镇保障房的政策障碍。50平方米的廉租房,一次性付款4.3万元就可买到。二是经济机制。就黔东南州而言,2013年平均每户补助4.5万元,农民不花钱也可以住上城镇保障房。三是保障机制。农民凭居住证购买保障房,不必转为城镇户口,保留在农村的宅基地等一切权益。四是情感机制。整村入住同一小区,社区化的生活保留了农民原有的情感联系和文化生态。五是均衡机制。黔东南州积极做大城镇保障房总量,以全省1/10的人口,承担了1/5的城镇保障房任务、1/5的扶贫生态移民任务。用于安置扶贫生态移民和城镇户籍人群的保障房基本上各占一半,兼顾城镇户籍和农村户籍人口住房需求。
廖飞说,榕江县的生态移民面向月亮山区最贫困的农户,取得了良好效果。新型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搬入县城以来,贫困农户获得了更舒适的居住环境和更可靠的社会保障,他们正在实现自己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