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业问题――农业经营模式转换
农民大量转移就业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谁来务农,这就涉及到农业经营模式转换问题。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农业经营的基本模式是“约2.3亿小规模、分散经营农户+自我服务”;未来,农业内部将出现分工分业,农业社会化服务和规模经营是其两大重要特征,农业经营的基本模式是“适度规模、组织化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这里的经营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等。
当前,这种转变正在发生过程中。从土地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非常快,不少地方流转率高达60%以上;从从业人员看,基本上是“386199”部队,出现老人农业、妇女农业、兼业农业;从经营主体看,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大量涌现;从生产经营活动看,自己管理同时请别人服务、管理和服务全部委托给别人等也非常普遍。总体趋势看,农户数量减少,土地整治流转集中,农业规模经营出现,生产经营服务外包,户均支配农业生产资料增加,农业分工分业出现,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涌现。
但这个转变还比较缓慢。一是种植业对农业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农民特别是目前50―70岁的农民是当前农业的主力军,依然把土地当作一种养家糊口的手段、一种生活方式,不愿意流转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缓慢。二是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发展缓慢,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农业合作组织内部管理不规范、带动能力不强、服务能力不足,在提高农业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方面作用发挥得不够。三是农业规模经营发展不够,自我服务仍然还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特征,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规模需求不旺,抑制供给主体发育,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滞后。
要加快这个转变,就必须加快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登记、流转等工作,促进规模经营;加快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弓I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按照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要求,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