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理论前沿 > 论文在线 >
分年龄读懂害怕情绪
添加时间:2013-06-07 23:48    来源:点击:

原文作者:赵静

恐惧不仅是孩子出生就具有的一种情绪,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害怕的内容也会不一样。
  0~6个月 害怕没有支撑的悬空感
  洗澡哭到爆
  丫丫在出生后的前两个月里,每天洗澡时都会大声哭闹,从爸妈一给她脱衣服,她就开始哭,一边哭小手一边死死抓住每一件被脱掉的衣服,直到最后一件衣服被脱光即将被抱出小床时,她还是会抓住小床的边缘不放。
   并不是怕水或者怕洗澡
  开始爸爸妈妈以为宝宝怕水,非常不理解,因为最新的育儿观点认为宝宝在母胎一直处在羊水中,所以宝宝天生是喜欢水的,一出生就坚持洗澡是非常科学的,但为什么丫丫对洗澡有如此强烈的反应?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Watson)研究发现,婴儿天生害怕的对象只有两种:巨大的声音和深度知觉,也就是悬空的感觉,其余的恐惧皆为后天习得。丫丫的爸爸妈妈后来仔细分析,认为宝宝害怕的是脱光衣服被托起时那种没有支撑的悬空感,而不是害怕洗澡,或者害怕水。
   心理实验室
  视崖实验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埃莉诺·吉布森(Eleanor Jack Gibson)发明了用来测量婴儿深度知觉的装置——视崖,即“视觉的悬崖”,用来观察婴儿的深度视觉发展,结果实验证明,出生 6 个月左右的婴儿,大多数会拒绝爬过有深度错觉的“悬崖”,这说明孩子有了深度知觉后就开始害怕高,其他的研究也都陆续证明深度知觉最早可以在婴儿4个月大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显现。事实上,随着婴儿视觉发育程度的不同,有些孩子最早在2~3个月就会产生深度视觉,开始怕高。
   给父母的建议
  1避免突然的巨大声音
  0~6个月的孩子绝大部分时间需要睡觉,宝宝天生对巨大的声音会产生恐惧,我们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即便是这么小的孩子,当有突然的巨大声音时,甚至有人突然大声说话时,宝宝都会自然地发出浑身应激的反应,这说明人类天生害怕突然的巨大声音,因此应尽量避免让孩子暴露在有巨大声音的环境中,比如巨大而没有规律的装修电钻声、鞭炮声等。
   2握住宝宝的小手
  当宝宝突然听到响声两手乱挥时,当我们托着被脱光衣服的小宝宝,宝宝显得手足无措时,当宝宝在睡梦中突然表现出被惊吓的神情时,我们可以轻轻地握住宝宝的小手,让宝宝产生被支撑的安全感,这样有助于帮助宝宝赶走害怕。
   当宝宝已经发展出深度知觉后,再让他开始游泳,宝宝第一次下水的确会害怕,这时在
  确保水温和体温相似的前提下,先握住宝宝的小手,再让身体浸入水中,不用一分钟宝宝就
  会爱上游泳,不必让宝宝在上方观察很久,那样只能让宝宝产生害怕的情绪。
  3模拟怀抱的环境
  宝宝在母胎中是处在紧紧被包围的温暖环境里,在刚出生的几个月中,宝宝一下子来到了空旷而无边的大世界,是极度没有安全感的,所以对宝宝来说,妈妈的怀抱是最熟悉最安全最舒服的环境,但是通常刚刚生产完的妈妈没有精力总是抱着宝宝,而且抱着也不利于妈妈和宝宝的休息,因此,为了让宝宝的睡眠环境更安稳,在温度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宝宝睡在床上时身旁放上U形靠枕、被子等柔软的物品,营造一种被怀抱的感觉,妈妈待在宝宝身旁,并传递出熟悉的声音和气味,这些对于稳定宝宝的情绪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宝宝就不容易被突然的巨大声响吓到。
   6~12个月 害怕情绪会被影响
  打疫苗开始哭了
  佳佳之前打疫苗都是不哭的,爸爸妈妈还以为自家宝宝天生胆大呢,但从8个月开始,去社区医院打疫苗她也会哭闹,起初是被针扎进去后哭,后来一坐在医生对面就开始哭,再后来一进医院就开始哭,打针时连蹬带踹地哭闹,妈妈一个人都按不住。
   观察和联想让他更害怕
  半岁之前的宝宝对打针还不太害怕,因为打针本身的疼痛其实不足以让宝宝害怕,那时的宝宝也不太会观察周围的小朋友,对于哭和打针并没有建立起联系。宝宝半岁之后,再去医院时,他们开始看到了周围的小朋友,其他小朋友哭闹的情形,再加上打针的疼痛,让宝宝渐渐地把医生、打针和害怕联系在一起,如果医生的语言及动作又很生硬和粗鲁,宝宝就会更加害怕打针。[]
   另外,6个月开始,宝宝学会了区分爸爸妈妈和其他人的脸,有些宝宝开始怕生,在医院,当有陌生人抱起宝宝时,宝宝就会哭闹,甚至有些宝宝看到陌生人的脸都会哭,这是宝宝的第一个怕生阶段。
   给父母的建议
  1让宝宝接触更多的人
  通常家中只有一个照看者,比如妈妈一个人照顾宝宝,很少出门,见到陌生人的机会很少,这样的宝宝会容易在半岁之后怕生,而家中经常有姥姥、奶奶、阿姨等不同人物出现时,宝宝通常不容易出现怕生的现象,因此,有机会尽量让宝宝接触到妈妈爸爸之外的人,对于避免怕生的情况会非常有效。
   如果宝宝出现怕生的情况,也是很正常的现象,父母需要接纳宝宝的这种情绪,需要有意识地跟宝宝介绍见到的其他人,可以跟宝宝说:“哦,你没见过这个阿姨,她是妈妈的朋友。”等家中的客人或者户外遇到的熟人慢慢尝试和宝宝建立起关系,宝宝有过一些愉快的经验时,就会慢慢度过怕生的这个阶段。
   2提前做一些心理准备
  准备带宝宝去医院打针时,需要提前跟宝宝介绍将要做的事情,让宝宝有一些心理准备,这样会很好地帮助宝宝克服害怕。比如跟宝宝说:“我们今天要去医院打针,医生给你打针时你会感觉到凉凉的,有一点点疼,但是很快就好了,妈妈会抱着你的。”每次去之前都需要跟宝宝作这样的准备,随着年龄增长,宝宝会有不同的反应,但是父母一定不要期望用哄骗的方式帮宝宝克服对打针的恐惧,那样只会增加孩子对打针的恐惧。
   3准备一些奖励
  另外也可以用一些物质奖励的方式帮宝宝克服对打针的恐惧,比如当宝宝打完针后立刻奖励一个她喜欢的糖果或玩具之类的,如果宝宝对医生和打针已经形成了比较深的害怕情绪,也可以提前和医生协商,准备好宝宝喜欢的糖果或玩具,让医生先拿给宝宝,会有助于打针的顺利进行。

1~2岁 害怕具体的事物
  和亲人分离
  1岁半的时候,由于父母都要工作,宝宝无人照顾,妈妈打算送蕾蕾去幼儿园,蕾蕾妈妈一直非常奇怪,每天把她送到幼儿园前面的一个拐角,蕾蕾就开始大哭不止,就像闹钟一样准时,每天都是在这个地方开始哭,天天如此,妈妈送了几天,终于坚持不下去,最后决定先让蕾蕾在家里待一段时间再考虑送幼儿园的事情。
   很多让他害怕的东西
  1~2岁的孩子害怕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害怕和妈妈或其他重要照看者分开,害怕小动物,害怕受伤,害怕小丑等,当蹬到滑梯、台阶等高处时表现出明显的害怕,一定要拉着大人的手,当被我们觉得很搞笑的小丑抱起时会大哭,当被家长送到幼儿园发现家长不见了时会大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