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理论前沿 > 论文在线 >
农村弱势群体的媒介话语权非弱势发展研究(3)
添加时间:2013-05-29 13:39    来源:未知点击:

  (三)对农村弱势群体受众进行旨在提高其参与媒介传播的素养的教育,拓展其政治参与能力。
  媒体传播是双向的,在倡导媒体传播尊重农村弱势群体的媒介话语权的同时,也不应该回避后者在与政府和社会其他群体互相交流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知道通过媒介传播来表达什么(whattosay),如何表达(howtosay),以及表达意识弱(poorspeaking)”等诸多不能充分、合理地使用为其提供的媒介信息和话语平台的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农村弱势群体受众媒介话语权缺失的现状,不仅需要全方位增强农村弱势群体与媒介文化的接触机会,让各种传媒平台成化为农村弱势群体的话语表达空间,更需要对弱势群体实施行之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进而增强其媒介话语权的表达意识,提高其媒介使用的技能,最终杜绝媒介传播领域在强势群体的继续极化。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提高农村弱势群体基本知识文化水平,鼓励农村弱势群体转变传统保守的媒介接触思维,提升农村弱势群体通过媒介传播自我心声、保护自身利益的积极性等基础之上。而只有满足了上述条件,农村弱势群体主动参与传播活动,自行掌握并行使媒介话语权来维护自身权益才不至于流于空谈。
  除了帮助农村弱势群体维权之外,大众传媒还应该帮助农村弱势群体拓展其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功能。在这一点上,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兴传媒工具大有可为:首先,它可以扩大农村弱势群体民主政治参与的主体范围。借助现代传媒形式丰富、渠道广泛、覆盖率高、精准到达等优势,农村弱势群体个人民主意愿的表达将不仅仅局限在人大代表的范围之内,每个参与大众传媒的农村弱势群体都可以成为个人政治意愿的表达主体,而社会民主政治参与主体在传媒的支撑下,也必然会出现从少数精英向大众群体的转移。其次,新兴传媒还可拓展民主政治参与主体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性。现代传媒所具有的推广方便、性价比高的特点,降低了农村弱势群体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本,这就为民主政治参与主体数量的扩大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他们自由表达其言论的积极性。有鉴于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就是公民言论自由,民众自由的政治言论空间得到保障,直接促进了政府获取真实民意的渠道的畅通,也相应让政府的决策变得更加科学和理性,在避免行政沟通壁垒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实现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执政目标。
  增强媒介的大众传播范围,应该从传播形式、传播内容、传播语言方面出发,扩大媒介传播范围,增强媒介传播影响力。要增强媒介大众传播范围,就要求媒介传播内容符合大众需求。媒介传播内容安排应该按照“多样化”原则,既要满足社会强势群体发展需求;又能满足社会弱势群体发展需求;既能满足老年人需求,也能满足青少年需求;既能满足城市居民需求,也能满足农村居民需求。引导媒介内容传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既拓宽了受众范围,扩大了影响力,又满足了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的需求,均衡了媒介话语权。增强媒介大众传播范围,要求媒介传播形式符合弱势群体需求。以降低事实性为代价,通过个人化、利益化等形式取悦受众的媒介传播报道都是毫无价值的,媒介传播必须以扩大群众范围为基本出发点,实实在在为大众服务,传播天府新论农村弱势群体的媒介话语权非弱势发展研究
  内容要坚持全面化和综合性,满足不同层次的大众需要,这样,大众群体才能根据个人所需,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从而提高媒介传播的影响范围。增强媒介大众传播范围,还要求媒介传播的语言要符合大众需求,要根据地区语言差异,制定多种语言传播形式的媒介报道。
  (四)加快农村弱势群体“个体化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自媒体”(WeMedia)概念的出现是美国新闻学会的学者谢因?波曼(ShayneBowman)与克里斯?威理斯(ChrisWillis)共同研究的成果。这种新兴媒体被定义为一种“普通大众理解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是数字科技得到强化,并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这一新环境下的产物。个体化自媒体是民众以网络传播的方式与政治传媒交流的载体,它不仅实现了传统传播方式向个体化的转变,也改变了传统的政府集中管理控制的政治管理方式,堪称我国民主政治管理变革的新阶段和新标志。以博客、微博、播客、论坛、即时通讯为载台的自媒体在为大众提供了一个自由、轻松的网络交流平台的同时,更为农村弱势群体参与民主政治建设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借助网络公共传媒平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得益于自媒体传播的几大特点――平等的传播理念、同向的传播价值、高速的传播时效,以及网状的传播路径,农村弱势群体在有效表达自己的民主政治意愿时,实现了从传播到互播的飞跃,完全颠覆了以往的新闻生产流程和媒体价值观。可以预见,网络传媒将逐渐成为农村弱势群体提出自身诉求,尤其是在自身诉求提出后遭到忽视时最容易采取的表达渠道,而这实际上也意味着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机关日后都应该时时关注包括农村弱势群体在内的民众在以网络为代表的非传统媒介上发出的声音,决不能小视甚至是无视网络舆论的力量,应随时准备好在听取民意之后设计出能够有效排解民怨的方法和途径。
  四、结论
    本文以农村弱势群体的媒介话语权非弱势发展为研究主题,指出农村弱势群体媒介话语权非优势的原因:城乡二元式结构和社会阶层分化的强化,使农村弱势群体在话语权分配模式中处于弱势的地位;在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过程中,以追求市场经济效益为主的大众传媒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故意忽视”,进一步导致了后者话语权的被边缘化;数字传媒技术的发展和弱势群体在吸收、运用媒介信息能力方面存在的缺陷,更束缚了农村弱势群体对媒介话语权的争夺。农村弱势群体媒介话语权向非弱势方向的改进,应遵循如下的策略:必须发挥大众传媒社会公共平台传播职能,构建农村弱势群体媒介话语表达空间;增强大众媒介的社会责任感,杜绝媒介传播领域在强势群体的极化;对农村弱势群体受众进行旨在提高其参与媒介传播的素养的教育,进而拓展其政治参与的能力;加快农村弱势群体的“个体化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总之,我国农村弱势群在媒介话语权上存在多方面的弱势,改变农村弱势群在媒介话语权的非弱势性,需要大众、政府和媒介的齐心合力,唯有如此,加快农村弱势群体“个体化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才不是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