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
在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日益拉大,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增收的现实诉求愈加强烈,而传统的小农经营模式已经难以提高土地的效益,必须探索一条符合农村现实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一步规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合作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时代发展的选择,是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方式的创新,依托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可以有效对接大市场,提高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优化农村资源要素的配置,提高农业的现代化和服务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本研究通过对河南省49家合作社的调研,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逐渐被农民所接纳,并成为改造传统小农经营模式、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方式。但是合作社在实践中仍然面临各种发展困境,有效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必须创新发展的路径与模式,以实现农民增收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转变与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态强劲
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和国家粮食生产基地,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自2004年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试点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河南省加强了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支持,合作社发展势态强劲,已从单一、弱小、无序的阶段向规模、多元、有序方向转变,一批竞争力强的合作社在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建立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农民参与积极性高,产业覆盖领域广泛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形势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组织,而这种形式的合作组织实现农民增收的效果明显,得到了农民的高度认可。到2011年底,河南省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4464家,较上年增加7868家,增长29.6%。其中仅种植类、养殖类和农业技术、信息服务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分别发展到13192家、8418家和5963家。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达到226.49万户,较上年增长23%,带动社员户均增收20%以上;出资总额达到581.76亿元,拥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达到1700多家,近1000家合作社的农产品通过了质量认证。[1]合作社生产经营范围不断扩大,覆盖种植、养殖、水产、林果、食品等领域,主要集中在优质粮、蔬菜、林果、畜牧等支柱型产业,涉及生猪、肉鸡、育肥牛、奶牛、大蒜、草莓、西瓜、辣椒等高效农业。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开始向农机服务、农资经营、农产品加工、农家游等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等诸多方面拓展。
(二)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合作社发展模式实现创新
随着发展模式及运作机制的成熟,合作社已由初期以生产为主的单一内容,开始向销售、运输、贮藏、加工等环节延伸。在调查的49家合作社中,加销一体化的约占38%,以生产服务为主的约占27%,以生产资料购买服务为主的约占5%,以加工服务为主的约占2%,以运销服务为主的约占3%,其它的约占12%。[1]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合作社服务区域也在不断拓展,部分合作社已开始向跨乡镇、跨县域发展。焦作武陟县绿康牛业合作社成员出资达130余万元,入社成员遍布博爱、沁阳、济源、温县、开封等周边市县和山西晋城等地,产品销售至全国各省市。为增强市场竞争力,合作社加强了与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等之间地联合,构建了新型合作社发展“联合体”。通过再次联合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创造新的平台,把相关产业链上的所有组织联合起来,降低了流通环节的成本,增加了生产环节的利润,从而让农民收入得到明显增加。目前,河南省以合作社为主体,以关联产业为纽带的合作社“联合体”已渐显雏形,且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力提升明显。
(三)加强经营管理创新,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河南省合作社正在向以质量、效益为主的规范化阶段转变,突出经营和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河南省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已发展到1500家,其中省级示范社达到166家。承担农业部、财政部等国家级示范项目的合作社近60家。[2]合作社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有规范的章程、组织机构和科学的管理制度,并设立成员账户,定期召开社员大会。部分合作社提留了公积金、公益金,按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和社员出资额进行了二次分配。武陟县豫北黄河鹅业合作社通过加强内部民主管理,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在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后,2009年分红的资金达12万元,社员当年户均增收1.5万元。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内部管理、经营与分配制度的规范,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运行机制,管理水平迅速提升的同时,提高了农民参社的积极性。在市场中农业和工业一样,都需要树立品牌,发挥品牌效应。树立品牌,既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又有助于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企业经济效益。[3]河南省约有10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注册商标,53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了农产品质量认证,合作社通过实施技术创新与品牌化发展战略,产品的市场价格成倍提高。郑州蜜乐源养蜂合作社建立了蜂蜜包装车间和蜂产品快速检测系统,通过申请获得了QS生产许可证和有机认证,并注册有蜜乐源商标。同时,合作社积极开展“农超对接”,降低了流通环节的损失。河南省约有800个合作社与超市建立产销对接关系,农产品直接销售金额达15亿元。
(四)政府外部支持力度增强,发展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当前我国农民人多资源少、兼业化程度高,农户成立合作社的机会成本很高。合作社的决策机制和利润分配机制决定了其效率是低下的,必须得到政府公共政策的扶持,才能补偿其效率损失。[4]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政府引导、服务,鼓励农户合作与市场对接,推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地稳步发展,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作用明显。一是组织机构不断健全。2011年省政府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领导小组,此后各省辖市和部分县(市)区也相继成立领导和协调机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政策措施不断强化。2011年上半年河南省投入1380万元科技扶贫资金支持合作社发展,农信社的“金燕快贷通”小额贷款也优先用于支持合作社发展。工商部门建立了合作社登记“绿色通道”,推行一站式服务。税务部门实施了有利于合作社发展相关税收政策,1-6月份免收增值税近1亿元。[1]三是保障体系日益完善。自国家颁发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后,河南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意见》,各省辖市、县也相继制定了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和办法,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不断健全,确保了合作社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